2018年,互聯網上熱點話題豐富,輿情熱度高位運行,網絡態勢總體平穩向好,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充沛,但網絡輿情也出現了一些新特征、新趨勢。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對2018年1月1日至12月15日的600個全國網絡輿情熱點初步統計顯示,中美經貿摩擦,全國兩會,問題疫苗事件,范冰冰偷逃稅事件,個稅改革,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美國制裁中興事件,滴滴順風車乘客遇害系列事件,幼兒園虐童事件連續曝光,高鐵霸座、毆打公交司機等乘客霸凌行為,為輿情熱度排名前十位的熱點事件(話題)。 一、從網絡治理看,網絡平臺責任及屬性成為管理重點,網絡空間日益清朗 2018年,一系列“懲治并舉”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標志著互聯網治理進一步深入,互聯網言行邊界更加明晰。政府對互聯網的管理重點,從敏感議題、重點網民轉向網絡平臺,法律法規特別強調網絡平臺主體責任,有力破除了一些平臺方的護身符——“避風港原則”。 全國部署“凈網2018”“護苗2018”互聯網犯罪治理行動,輿論稱這是“治理網絡亂象的一劑猛藥”。4月,快手、火山小視頻直播短視頻平臺傳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社會輿論反映強烈,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相關負責人,提出嚴肅批評,責令全面進行整改。10月,針對自媒體存在的一系列亂象問題,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被依法依規處置,網絡空間日漸清朗、網絡生態持續趨好。11月,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引發境內外媒體爭相報道。境外媒體評價烏鎮峰會已成中國與世界對話重要窗口,對我國治網理念的認同度越來越高。 此外,國家網信辦等部門公布《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等法律法規,獲評“正當其時”,充分體現系統治網理念,各大網絡平臺紛紛表態將嚴格遵守。 二、從話題類型看,網絡熱點輿情更多地圍繞與普通人利益攸關的民生、生命健康等展開 與前些年輿情聚焦于困難群體的生存問題以及體制機制議題不同,2018年輿情更多表現為城市居民對民生和安全的關切。民生與公共安全領域的問題占據前20件熱點輿情事件(話題)的一半。醫療、教育、社會公共安全等“老話題”在“新熱點”助推下屢屢凸顯,幾經輿論洗禮卻仍能激起熱烈反響,不僅充分體現了民生、生命健康話題燃點低、爆點多的特點,也表明社會各階層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訴求日益強烈,但相應領域的社會建設水平和治理能力還有所欠缺。 如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引起廣泛不安,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相繼作出批示。輿論普遍認為,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高度重視。12月23日,疫苗管理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這是我國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草案堅持疫苗的戰略性和公益性,強化全鏈條監管,突出體現了對疫苗管理的特殊要求,彰顯了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堅決守住質量疫苗安全底線的決心。 三、從地理空間看,西部地區網絡輿情事件(話題)呈現出走高趨勢,輿情熱度板塊出現“下沉”的特征 就全國范圍而言,西部地區的輿情熱度出現增多趨勢。2018年,蘭州、西安等地熱點輿情頻發。甘肅省折達公路考勒隧道偷工減料問題被中央電視臺曝光后,引發社會輿論關注。甘肅省委、省政府多次發聲回應關切,并連續召開多個會議,要求嚴肅問責,并對折達公路突出問題調查處理和整改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輿情減緩。西安某房地產項目關系名單曝光引發輿論一片嘩然。之后,西安市長安區就此事迅速發布調查處理通報,并暫停受理該公司商品房預售許可申請,責令其對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自查整頓。 從行政層級看,輿情加速“下沉”到區縣級,并更多地聚焦于身邊瑣細的生活訴求。20件熱點輿情事件(話題)中,“幼兒園虐童事件”“高鐵霸座、毆打公交司機等乘客霸凌行為話題”等均來源于群眾生活,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呈現小熱點、大輿情的特征。 四、從社會階層看,輿情熱點進一步向城市中等收入群體轉移、“輿情進城”的特征更加顯著 2018年輿情更多表現為城市居民的關切,擔心財產縮水、消費上漲,被“割韭菜”,具有明顯的中等收入群體輿情特征。如各地陸續出臺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個稅改革、滴滴順風車乘客遇害系列事件、房地產稅等話題,均引發海量關注。如何進一步通過各項公共政策,多方面改善民生,釋放中等收入群體的焦慮,穩定社會預期,成為要面對的課題。 從輿論引導及社會治理角度看,中等收入群體更多關注人身、財產安全、教育公平、社會流動等事關生活質量和個人發展前景的話題,且掌握網上部分話語權,熱衷利用網絡發聲。此類輿情涉及面廣、關注者眾,易引發群體的焦慮、不安全感心態。此外,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文化程度較高,思維模式較為成型,對他們進行輿論引導的方式方法還應進一步提高。 五、從行業領域看,傳統產業轉型輿情未“退場”,涉新經濟業態輿情“登臺” 2018年,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及個稅等政策調整,涉傳統經濟輿情多發。樓市、匯市、民營經濟等討論不斷縱深發展。企業稅負、地區營商環境、房地產稅等話題均引發廣泛關注。 2018年,中央多次就重大經濟問題發表意見。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鄭重表示,任何否定、懷疑、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再次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同時要求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輿論認為,這是對民間呼聲的有力回應,令民營企業備受鼓舞。 與此同時,網絡購物、互聯網金融、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等領域新應用的不斷涌現,產生了新應用發展邊界、規則底線不明、互聯網監管滯后于新應用發展等問題。“互聯網新應用監管”“互聯網金融詐騙”等涉新經濟業態相關輿情多發,如“滴滴順風車乘客遇害系列事件”后,相關網約車平臺審核注冊把關不嚴、同路不同價、維權難等漏洞相繼暴露。輿論普遍認為,新經濟在追求快速增長和天價估值的同時,不能忽視公共利益。 六、從傳播媒介看,短視頻平臺蓬勃發展,但也帶來復雜信息管理問題 短視頻與網絡音頻爆炸式增長是網絡傳播平臺重大變化。截至目前,國內有100多個短視頻獨立客戶端,月活躍用戶達4.61億,網民滲透率達42.1%。排名前四的短視頻平臺中,快手月活用戶數超2.3億,抖音短視頻、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的月活用戶數量在1億以上。多個部門及主流媒體入駐短視頻平臺,讓短視頻在政務公開、宣傳引導、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中作用不斷加強。 輿情傳播看,由于短視頻發布門檻較低,契合當下網民移動化、碎片化、快節奏的閱讀模式,加上短視頻比文字、圖片更具“真實感”,因此易增強網民信任感與參與感、推動輿情快速發酵及廣泛傳播,如“8·27”昆山持刀砍人案、高鐵乘客“霸座”等。而一些短視頻內容失范、虛假信息等問題一定程度存在,加大了有關部門對違法違規信息的管理難度。 七、從場域外延看,涉外交與國際政經、國際旅游的話題也有相當高的輿論熱度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涉外輿情關注度迅速提高。一方面,境外對中國越來越重視,期待中國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另一方面,境內外輿論相互疊加、相互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民的價值觀和日常認知。如“中美經貿摩擦”成為年度輿論聲量最高的熱點事件,其在各渠道的傳播量都遙遙領先。 隨著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涉外輿情將不斷增多,風險整體呈現出復雜性、敏感性和不確定性,觀念和文化沖突在政治、經濟摩擦中凸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環境下,如何培育大國心態,凝聚社會各階層共識,振奮民族精神,成為輿論工作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