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修地鐵移栽樟樹引爭議”事件輿情解讀:傾聽民意不是政府可有可無的事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 何新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見習分析師 孫夢如 一、事件概述 2015年8月20日,由于長沙地鐵4四號線的建設,長沙市園林部門對部分香樟樹進行前期剪枝工作,長沙麓山腳下的192棵香樟樹將進行保護性移栽。此舉引發當地市民和環保志愿者強烈關注。許多學生網友紛紛發帖抒發對香樟樹的懷念,反對砍樹。 8月25日,長沙市岳麓區城管部門稱,原計劃麓山南路上應建一個站,但“師大、湖大兩個學校一致要求分開建站,建一個站對兩個學校都不方便,所以還是決定在這建兩個站。”這一消息被媒體披露后引發相關輿情大幅升溫。當晚,長沙市副市長黎春秋趕赴現場辦公,召開緊急會議,做出“能不移就不移”的表態。 8月27日,長沙市政府在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包括林業、園林、軌道交通領域的專家對地鐵建設項目進行全面了解,并論證項目所涉樹木移栽方案。 9月2日,長沙市公布的樹木移植優化方案稱,在長沙地鐵4號線兩個站點——湖南大學站、湖南師范大學站——主體結構范圍內的91棵香樟樹將被“科學移植、專業養護,確保移植樹木成活率90%以上”。 9月9日,有長沙市媒體報道稱,截止到9月5日凌晨,備受關注的4號線湖南大學站、湖南師大站主體結構范圍內的樹木移植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相關輿情發展態勢研判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8月20日來,圍繞“長沙修地鐵移栽樟樹引爭議”話題,網絡上出現了一輪輿論關注熱潮。在微博、微信、百度貼吧等網絡媒體的快速傳播的推動下,此事件也由一件湖南省長沙市本地發生的地域性輿情熱點迅速擴展為一個具有全國性色彩的熱點輿情事件。 8月21日,湖南《三湘都市報》刊登了《長沙麓山路百余株香樟被砍?》的報道,報道稱,8月20日,長沙市麓山路湖大、師大沿線道路兩旁的樹木被砍伐,十幾株原本枝葉茂盛的香樟樹只剩下了光禿禿的主干。 此報道發出后,迅速引發當地市民和附近學校學生強烈關注和熱議。當天的鳳凰網、華聲在線、湖南在線、新民網、貴陽晚報等紛紛對此報道進行轉載,推動相關輿情熱度快速升溫。 8月21日以來“長沙修地鐵移栽樟樹引爭議”話題輿情關注度走勢圖 8月22日晚上,湖南師范大學畢業生黃賽潮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師大的樹》引發網友強烈關注,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10萬并被眾多微信號轉發,文中最末一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尚未成材,你們卻先成泥”引發眾多學子們的無限感慨。8月23日、24日,相關輿情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上持續發酵。 8月24日,湖南本土的環保公益人士、組織開始行動,他們迅速組建了“保衛長沙大樹”微信群,溝通合作,對需要被剪枝的樹木進行統計。當天的騰訊新聞《長沙麓山路為建地鐵移栽大批香樟樹遭網友質疑》引來的網民跟帖超過3000條。相關輿情出現加速升溫跡象。 新浪微博熱詞趨勢圖 8月25日,長沙市岳麓區城管部門稱,相關部門本是在此路增設一站,但因師大、湖大不同意這樣的定案一致要求分開建設。因考慮到兩校統一的方案所以只能挪移樹木。這一表態迅速引發相關輿情出現加速升溫態勢。新浪微博和一些傳統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當天騰訊網的一條相關新聞就引來超過3000條網民跟帖評論。 25日14時許,湖南大學校友劉長發表的一封《就麓山路砍樹事件,致長沙市長公開信》在微信朋友圈和多個媒體公眾號轉發。劉長在信中提出五大問題:砍樹這一對省會城市高校區主干道兩側景觀進行根本性改變的行政決策是否經過調查研究、專家論證、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和集體研究等5個必經程序;移栽樹木的存活率是否能得到保證;相關工程是否經過城市規劃的報建、調整或審批;砍樹行為是否違反《岳麓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樹木遷移量是否經過科學論證。8月25日下午,“保衛長沙大樹”群里的志愿者們在微博上發起“和麓山路的香樟合影”活動,號召網友趕赴現場拍照發微博。 25日當晚,長沙市副市長黎春秋考察了麓山南路香樟樹移栽現場,并在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召開緊急會議。據湖南日報客戶端“新湖南”報道,黎春秋表示,按照人行道樹的程序審批其基本合法性是符合的,但在方案公示、程序完善、信息溝通等細節方面應該更加優化。 8月26日,人民日報、人民網、新京報等主流媒體微博對此事進行了關注,當天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連發兩條相關微博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多方因素疊加推動相關輿情急劇升溫,當天的相關輿情熱度達到了本輪監測范圍內的一個峰值。 在經歷了25日到27日的充分釋放之后,相關輿情熱度在27日隨后的日子里開始大幅回落。9月2日,最終的樹木移植優化方案公布出來并在當天迅速得到落實。當天相關輿情熱度出現反彈,但隨后又逐步回落至常態。 三、網民觀點傾向性分析 (一)反對砍樹與支持砍樹的網民熱烈PK。 據觀察,在事件爆發初期,反對砍樹的網友一度成為主要的網絡輿論意見,主要來自地鐵沿線高校的學生網友們紛紛在網絡上撰文或跟帖抒發對學校周邊香樟樹的懷念之情,認為“一個大學不能只剩下些鋼筋水泥的建筑”,從而反對砍樹。 但隨著更多網民的加入和討論話題的繼續深入,支持的觀點日益增多,認為長沙市為了修建地鐵站而對沿線附近的樹木進行移栽是很正常的措施,既然長沙市已經樹木移栽工作按有關規定進行了審批,就不應再反對了。 (二)網民熱議是否應該建兩個地鐵站。 據觀察,8月25日,有媒體報道,長沙市岳麓區城管部門稱,因為師大、湖大不同意建一個地鐵站的定案而一致要求分開建設才移栽樹木。此消息公布后引發網民的的討論焦點轉向。輿情焦點由應不應該砍樹迅速轉到是否應該建兩個地鐵站上來。由此引發網絡上一輪關于建兩個地鐵站是否合理的爭論,對長沙市4號線地鐵的吐槽開始大量涌現。 有網友質疑稱,城市規劃建設不僅是方便人民群眾,還要考慮資源節約。長沙市4號線地鐵的規劃本來就有問題,在相距680米的兩個大學中間建兩個地鐵站是資源浪費。而對此類觀點,許多湖大、湖師大網友紛紛發言指出,建兩個地鐵站本來是惠及兩校十萬師生的好事,沒有必要質疑。隔幾百米一個地鐵站不是只在長沙有,這種情況在北京等大城市里是很常見的。位于客流量很大的5A級岳麓山景區腳下的兩所學校近百年來都沒有修過圍墻,校區分布很廣,所謂的校園里全是公交穿行,每天從天馬公寓到教室都要最少半小時。長沙市地鐵站的設計合理合規,各種程序也都齊全,完全是為了長沙市民出行方便考慮。因此在長沙建兩個地鐵站是合理的。 而在新浪微博上,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在個人認證微博上的發言還引來一場網民們關于地鐵修建方式的大討論。 (三)學生們的護樹熱情值得珍惜。 而對于此事件中,眾多地鐵線路沿線高校學生表現出的反對砍樹的護樹熱情,有網民表示不屑,認為學生們小題大做,而且抗議錯了對象,真正需要質疑的是漠視學生意見的相關學校管理者。 許多學生網友也在微博上發言指出,在學校附近修建地鐵站學校管理方并未征詢學生們的意見,甚至要修建地鐵站這件事也是樹被砍了才知道的。修建地鐵站受益的主體是學生,學校可以代為處理市政的建站意見,但是不能忽視學生們的意見。香樟樹對于師大、湖大有特殊意義,學生們的意見值得吸收! (四)此事件對國內其他城市有借鑒意義。 在網民們對此事件的討論中,網民們議論紛紛。許多網友認為,城市輕軌是個不錯的方向,長沙市官方對地鐵附近植物采取的保護性措施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借鑒。另一方面,有網友指出,國內二線城市都在趕時髦建地鐵,“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出現。還有網友感嘆,“外國的市長都是千方百計保護歷史及自然景觀,中國的市長是千方百計拆舊換新。” 四、媒體評論摘編: 三湘都市報:護樹背后的環保意識值得愛護 市民與師生,在目睹突如其來的樹木砍伐、可疑的環境破壞行為時,在沒有充分掌握信息的情況下,不是莽撞地采取激烈的對抗去阻止,而是以警惕卻又和平的方式去求證申訴。特別是頗有些文藝范的師生們的護樹行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倒襯出有關方面在事關民眾情感與切身利益的公共事項時缺乏應有的信息公開、意見征求與權利尊重。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些環節的缺失才使得可能沒有激烈利益矛盾與沖突的市政活動在實施時顯得過于武斷,激起不該有的反彈。 湘聲報:移栽樟樹風波演繹了一場官民良性互動 城市建設,大樹需不需要讓路?又該如何讓路?這樣一個問題不時擺在政府與市民面前而成為一個公共事件。自8月中旬開始,附近高校師生、普通市民通過各種方式保護行道樹。長沙市政府連夜回應并表示將進一步優化施工方案,科學制定樹木移栽方案,盡最大可能減少樹木移栽。砍還是留,圍繞大樹發生的公共事件,其背后依然是政府工作程序、相關信息是否合法合規、公開透明等問題。同時,公眾對關乎自身利益的政府舉措,也渴盼有更大的參與和表達的空間。 中新網:城市建設加速考驗執政智慧 拆舊建新、樹木移栽在加速推進的城市化過程中已經屢見不鮮。佇立在長沙麓山路兩側、掛著醒目編號標牌的香樟樹“未知的命運”卻折射出城市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凸顯的“拆”與“建”矛盾,更考驗著執政者管理智慧與水平。信息的不透明成為引爆這場輿論風波的另一因素。令關切者欣慰的是,長沙官方沒有回避矛盾,對民眾呼聲予以及時回應。長沙市副市長黎春秋在深夜召開緊急會議,坦陳程序審批合法,但“在方案公示、程序完善、信息溝通等細節方面應該更加優化”。 五、專家解讀長沙修地鐵移栽樟樹事件 1.目前的地鐵施工方案安全可靠。 軌道交通專家、高級工程師雷振宇認為綜合交通、樹木移植等方面的情況,目前施工單位采用的明挖法是最安全可靠的。其主要優勢是施工速度快,能盡量減少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同時安全風險便于控制。 @柳肅(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長沙麓山南路砍樹的事,昨天有媒體采訪我。我的觀點是:1,這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保護區內一切工程都要上報國務院主管部委,省里市里無權批準。2,地鐵站可以有明挖(地面挖)和暗挖(地下挖)不同方式,暗挖方式不涉及地面上的樹木,為什么不暗挖?3,湖大師大這么近的距離設兩站不合理。 2.移植樹木方案還須進一步完善。 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移栽專家陳孝表示,像麓山路湖南師范大學段直徑70cm左右的香樟樹,樹齡至少在50年以上,如果只是剪掉枝葉不進行移植的話,3、4年左右就能長成和以前一樣;但如果要移栽就至少得7年才能恢復被剪之前的模樣。每年3月是香樟樹的最佳移栽時期,存活率能達到90%以上。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陳亮明表示,以樟樹為主、生命力旺盛的樹木移植成活率達到80%-90%,“應該沒什么問題”。陳亮明也強調,樹木的移栽需要保障科學移植和科學管理。 園林專家、湖南農業大學陳瓊林教授認為,移植樹木的修剪是確保存活率的必要手段。他建議,為提高樹木的存活率,在移植過程中要更細致合理地調整修剪方案,對有病蟲害的樹木及時救治,在運輸工程中保證不損傷樹木,對移植地的土壤質量也要進行改良。 3.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可以并行不悖。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魏春雨認為,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看似是偽命題,但管理者從決策到實施一定要對生態文明懷有敬畏之心,把每一顆樹,每一處有文脈的建筑、遺址都謹慎對待。城市建設一定要建立在自然審美和人文審美的基礎上,好的功能亦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并不矛盾。 六、長沙市政府的輿情應對 1. 移栽林木方案是否需要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審批? 8月20日,長沙市岳麓區園林局就稱,因為修建長沙市地鐵4號線在麓山路上的湖南師大站和湖南大學站兩個站點而對包括香樟樹在內的多種綠化樹木進行移栽。 8月25日,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曾姓總工程師表示,麓山路屬于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據《岳麓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第12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砍伐林木,因整理林相、更新林木確需砍伐林木的,應當經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審核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截至目前,未收到申請報批的移栽林木方案。而岳麓區城管局行政審批科的負責人則表示,移栽這批行道樹不需要向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報批,因此樹為行道樹,并且規劃圖紙已得到主管部門認定,“我們現在動用的樹都是建設方的樹。” 2. 岳麓區城管部門表態引發輿論焦點轉向。 據澎湃新聞報道,8月25日下午,岳麓區城管局行政審批科相關負責人稱,原計劃麓山南路上應建一個站,但“師大、湖大兩個學校一致要求分開建站,建一個站對兩個學校都不方便,所以還是決定在這建兩個站。”此消息公布后引發相關輿情快速升溫。 3. 長沙市政府緊急應對。 8月25日晚上,長沙市副市長黎春秋在考察麓山南路香樟樹移栽現場后召開緊急會議聽取相關部門意見,并表示麓山路上192棵樹能不移就不移。 8月26日早上,長沙市政府向各大媒體表示,根據《長沙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及前期對一期工程設計方案的多番論證,結合長沙地鐵4號線地鐵站點功能需求,在大學城區域設置了湖南大學站、湖南師范大學站兩個地鐵站點,建成后將有效改善大學城數十萬師生及周邊居民的出行條件。因上述兩個站點建設及施工需要,麓山路人行道上需移栽樟樹192棵。 4. 長沙市組織專家論證樹木移栽方案。 8月27日,長沙市政府在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包括林業、園林、軌道交通領域的專家對地鐵建設項目進行全面了解,并論證項目所涉樹木移栽方案。 參會專家認為,施工臨建區域及交通疏改路范圍內不進行移植的樹木,應對樹干采取包裹、捆扎、疏枝等保護措施,防止人為或施工機械對樹木造成損傷。而通風口、出入站口、變電站等后續附屬工程范圍內確因施工需要移植的樹木,必須再次組織專家先期進行論證,科學確定樹木移植或保留方案,并及時向社會公示確需移植的樹木數量,嚴格按專家意見和方案施工。 5. 長沙市岳麓區主動與湖南師大師生溝通。 8月28日下午,長沙市岳麓區政府區長周志凱,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劉匯以及相關專家來到湖南師范大學與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長沙市軌道交通公司介紹了地鐵4號線施工方案及建成后站點景觀設計方案;岳麓區園林局介紹了樹木移植移種相關工作情況;區政府辦有關負責人解讀了《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麓山路因地鐵4號線修建移植樹木有關情況的說明》。 岳麓區政府區長周志凱在會上表示,地鐵4號線線路的規劃是經過科學論證的,樹木移植也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了審批,但此次信息公開不足導致的輿情值得反思。有關各方已就工程前期與學校溝通不夠、施工不夠精細等問題進行了會議商討。下一步施工方將進一步優化方案并及時公示,在建設過程中兼顧周邊環境,站點周邊樹木做到“最大范圍保留,最小范圍移植”。 七、輿情點評 此次輿情事件中,眾多高校學生與湖南本土的環保公益人士一起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動新媒體上共同發聲,配合線下的護樹倡議和活動吸引了眾多媒體和網民們的注意力。先是有市民向媒體爆料投訴;繼而有兩校師生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哀嘆校園樹木凋零,呼吁發起護樹行動;更有遠在異鄉曾經的湖大學子發出網絡公開信提出五大質疑,助推了相關輿情熱度持續高漲。此次輿情爆發的主體來自地鐵沿線的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他們善于利用新媒體發聲,理性表達訴求成為本輪高校輿情的重要特點。 據媒體報道,長沙市岳麓區城管部門8月25日稱,原計劃麓山南路上應建一個站,但“師大、湖大兩個學校一致要求分開建站,建一個站對兩個學校都不方便,所以還是決定在這建兩個站。”這一消息被媒體披露后引發相關輿情(主要是負面輿情)大幅升溫,而輿論焦點也由是否應該砍樹迅速轉移到是否應該建兩個地鐵站和如何改進樹木移栽方案上來。 在8月25日輿情快速升溫后,副市長黎春秋連夜考察麓山南路香樟移栽現場,隨后在岳麓山風景名勝管理局召開緊急會議聽取相關部門意見,并回應了市民熱切關心的問題。黎春秋并表示將優化移栽方案,“能不移就一棵不移”有效地回應輿論質疑,為下一步的輿情應對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后的8月27日,長沙市政府在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論證項目所涉樹木移栽方案。8月28日,長沙市岳麓區政府區長周志凱,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劉匯以及相關專家來到湖南師范大學與師大師生代表座談。通過面對面的官民溝通全面回應了輿論質疑,有效壓縮了負面輿情的滋生空間。 28日,湖南大學新聞網上公布的《關于長沙市軌道交通4號線湖大站、師大站線路的說明》對網絡上出現的多個輿論質疑做出了回答。該聲明指出,就全國各地的軌道交通建設而言,類似城市客流集中段車站的設置均為0.5-0.7公里。岳麓山片區(師大、湖大段)有大量的出行客流需求,根據客流分析,該段需設置兩個站方能滿足要求。長沙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規劃、工可研、初步設計,均在該段設置了兩站,線位及站位方案一直穩定,并經過了多次評審與論證,均得到各方認可。而相關輿情熱度在經歷了25日到27日的充分釋放之后,在28日隨后的日子里開始大幅回落。 9月2日,最終的樹木移植優化方案公布出來并在當天迅速得到落實。當天相關輿情熱度出現反彈,但隨后又逐步回歸常態。 9月5日凌晨,在長沙市岳麓區各相關單位的努力下,備受關注的長沙市軌道交通4號線湖南大學站、湖南師大站主體結構范圍內的樹木移植工作終于全部完成。這樣,一場持續兩周左右的突發輿情事件得到了圓滿的化解和處置。 而事件中長沙市輿情應對的成功經驗和和一些不太成功的教訓也很值得相關部門反思。據媒體報道,8月28日,岳麓區政府區長周志凱在與湖南師大師生的座談會中也承認,此次事件中信息公開不足導致的輿情值得反思。 事件中長沙市政府高效的輿情應對表現也成為此次事件中的一大亮點。時事評論人陳杰人認為,長沙市政府對輿情的及時掌控和精準應對,體現出現代信息環境下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決策中的行政技巧和技能。這種因民眾質疑而產生的官民良性互動應該成為未來長沙建設美麗之都的寶貴精神財富。 就此話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講師翁楊發微博指出,地鐵站的設置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680米是遠是近、走200米是否方便、樹應不應砍、怎么砍,都需要傾聽兩校師生及附近居民的民意。而湘潭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歐愛民教授也在為政府積極態度“點贊”的同時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在今后的管理中把更多的事后回應變為前置釋疑。“特別是涉及一些人民群眾較為關注、較為敏感的事項時應當多形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并進行合法性評估、社會風險評估、成本效益評估等,提高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與可接受性。” 在網民們熱火朝天地展開討論的同時,眾多媒體也在反思事件中暴露的問題。有媒體報道指出,在近幾年城市建設過程中大樹的去留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開始,為了給道路、地鐵等讓路,南京、蘇州、石家莊、洛陽等地都進行了樹木移栽,動輒涉及上千棵樹。隨之接踵而來的是市民的護樹行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2011年“拯救南京梧桐樹”行動。對于中國諸多城市而言,“砍樹-護樹”官民沖突背后的原因也依然是程序是否合規、信息是否公示等老話題。 而沸沸揚揚的“長沙市修地鐵砍樹引爭議”事件相關輿情說明:在許多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政府決策過程中,傾聽民意并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工作,而應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部門如果能夠在決策過程中盡早征詢民意的話,往往可以掃除許多隱藏的輿情“暗礁”。而缺失了這一步驟的政府決策則有可能面臨一些突發的輿情危機。與此同時還應看到,事件中25日長沙市岳麓區城管部門的不當回應成為負面輿情滋生的一大源頭。這也提醒相關部門,如何恰當而有效地回應公眾質疑仍然是他們應該補習的一門重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