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5.64億,微博用戶達3.0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2.1%。網絡涉腐輿情就是網民對政府、企業、單位領導人或干部貪污、受賄等腐敗行為的反映或披露。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涉腐輿情的滋生和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監督政府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來。如近期上海高院法官集體召嫖事件,一經曝光,就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網民對涉腐涉紀輿情的熱切關注,一方面拓寬了社會參與反腐倡廉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給涉腐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一、網絡涉腐輿情應對和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互聯網時代,涉腐輿情影響力廣、突發性強、敏感度高。如果應對不及時,處置不規范,極易引發更大的輿論漩渦。當前,紀檢監察機關在涉腐輿情應對和處置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發現不及時,應對較被動 少數紀檢監察干部對網絡涉腐輿情信息敏感度不夠,缺乏主動找信息、搜信息的習慣和意識,對網上涉及本地的舉報、違紀線索和不正之風的網絡輿論,不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部分干部對一些敏感輿情反應遲鈍,存在靠隱瞞、糊弄應付來解決問題的心理,甚至置之不理或回避壓制,致使事件在網上被熱炒,變成了熱點、焦點話題,引起了上級領導關注,才被動處理,而此時已經喪失了先期處置的最佳時段,處置工作容易陷入被動。 (二)協作性不夠,處置不及時 在處理網絡涉腐輿情過程中,基層紀檢監察機關與當地宣傳、督查部門的協同合作不夠、系統性不強,應對時各自為戰。目前,縣一級紀檢監察部門主要通過緊盯門戶網站論壇、搜索敏感詞等途徑來發現輿情,技術含量低。互聯網信息浩如煙海,單純依靠人力搜集,工作量大,成效不明顯。信息搜集的滯后,使紀檢監察部門無法第一時間研判涉腐輿情,并及時做出有效的處置。 (三)職責不明晰,處置不規范 職責不明晰、處置不規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機構。當前,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多數未設立涉腐輿情的監測處置機構,所搜集到的輿情信息大多由分管信訪工作的領導簽交各相關科室處理,處理程序與一般信訪無異。二是缺乏專職人員。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沒有專職網絡輿情監測處置人員,工作人員都是兼職。兼職的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未進行專項業務培訓,監測處置經驗匱乏。三是缺乏專項經費。財政部門沒有安排網絡涉腐輿情專項經費預算,基層紀檢監察部門涉腐輿情工作費用,主要從自有資金列支,經費緊張。機構、人員和資金的缺乏難以保障涉腐輿情處置的規范性,以致處置不及時、回復不規范的情況時有發生。 二、網絡涉腐輿情應對與處置的幾點建議 當今,網絡反腐已成為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敗的主要途徑之一。“表哥”、“房姐”等越來越多的貪官因網絡舉報而落馬。面對當前網絡涉腐輿情在監測處置上存在的問題,基層紀檢監察機關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工作,以適應新形勢下網絡反腐的需要。 (一)認識要到位,第一時間搶占“話語權” 通過網絡披露涉腐輿情,這是一種新的民意表達方式。紀檢監察干部要樹立正確的輿情觀和危機感,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一是以正確心態看待涉腐輿情,既要引起足夠重視,也不要過分敏感;二是在紀檢監察系統內抓好涉腐輿情監測處置重要性、必要性的宣傳教育;三是開展對涉腐輿情監測處置工作的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提升紀檢干部應對的敏銳性和洞察應變水平;四是開展專項學習,要認真剖析涉腐輿情案例,提高紀檢干部處置網絡輿情的能力和技巧。通過對涉腐輿情的早發現、早應對、早處置、早回復,第一時間搶占網絡輿情的“話語權”。 (二)機構要健全,確保輿情工作專職專業 保證輿情工作專職專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設置專職機構。可在紀檢監察機關內設與其它科室級別平行的“輿情監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安排專項經費。切實解決涉腐輿情處置工作的統一部署和調配,努力化解輿情的搜集、研判、應對、處置相對滯后等問題。二是配備專職人員。選調黨性強、政策熟、經驗足、文字功底深厚的人員為“輿情監測室”工作人員,組建一支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踐經驗的網絡輿情監測隊伍。三是加強專業培訓。定期舉辦網絡輿情監測處置培訓班,不斷提高輿情監測隊伍的監測水平和應對涉腐輿情的能力。同時,要明確“輿情監測室”工作職責:即負責監看網絡,及時報送輿情;采取跟帖、評論等方式,對不良信息和觀點進行正面引導;發生重大涉腐輿情時, 24小時值班“盯網”,必要時,在網上對輿論予以正面回應,確保輿情的發展在監控范圍內。 (三)投入要加大,提高輿情處置的科技含量 目前,市場上有優捷信達、Rank、利盾等相對比較成熟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軟件費用僅需7-8萬元。相對于以人力監測為主的傳統監測手段,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能自動實行涉腐輿情信息的發現、歸類、匯總和統計,并對有關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可有效節省時間、人力和物力。因此,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須加大投入,提高輿情處置的科技含量,引入網絡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對互聯網信息的高效搜索,既可以對網絡輿情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第一時間發現敏感輿情,預警在輿情危機發生之前,又可以在輿情危機發生后,對突發事件進行重點跟蹤監測,及時反映事件發酵過程中的關聯因素,為紀檢監察機關第一時間采取處置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四)制度要完善,保證輿情處置依規有序 完善的制度是輿情處置規范化、程序化的保證。強化制度建設,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監測機制。“輿情監測室”要加強與當地宣傳、督查部門的協作,做到信息共享,實現多渠道、多途徑、全方位搜集涉腐輿情,對出現的涉腐輿情快察覺、快處置、快回復。二是建立輿情信息分級處理機制。對搜集的涉腐輿情,按照腐敗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個等級,分類制定處置方案,實行分級處理。三是建立預警應急機制。針對不同類型的涉腐輿情,事前制定詳盡的判斷標準和預警方案,一旦危機出現,立即按照方案執行。“輿情監測室”要保持對事態發展的第一時間獲知權,做到密切關注,并及時向有關部門、領導報送和反饋。四是建立反應迅捷的輿論引導機制。一旦發現涉腐輿情,輿情監測員應積極對話題進行引導,掌握主動權。對不實言論,第一時間予以澄清,防止謠言進一步傳播;對確實涉及腐敗問題的,紀檢監察部門迅速介入,立案偵查,并及時公布調查進度和結果。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問政、網絡反腐這一新的監督方式的產生,給普通公民“話語權”的行使提供了便利,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反腐格局。在新形勢下,能否及時、規范地應對網絡涉腐輿情,關系到我黨反對腐敗、建設清廉政府的成敗。基層紀檢機關身處防治腐敗的一線,更要重視網絡涉腐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工作,使網絡反腐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努力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