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輿情軟件市場一端剛剛顯現的種種暗流,試圖對政府、行政單位的網絡輿情監測工作進行滲透.而作為地方政府嶄新的工作領域,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如何抵御干擾,為政府各項工作服務,已成執政技術新話題. 如何擺脫對于灰色技術市場的依賴,讓政府輿情工作獨立安全地運行在陽光下?2月18日,本刊記者專訪四川省德陽市新聞辦副主任鄧建華. 鄧建華在宣傳工作崗位任職26年,近年,這位“老宣傳”一直以“老網蟲”(id“安崇民”)姿態活躍在中國網絡,頗受網民關注. 不能先入為主地和“負面輿論”對立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工作的一線干部,你接觸過網絡輿情監測軟件嗎,怎么看待這種軟件? 鄧建華:聽說過輿情監測軟件,經常會有商家來推薦.我總覺得,從我這一塊輿情工作需要角度講,幾個搜索引擎搜一遍,需要找的東西基本上都能搜出來.所以,凡是來找我推薦的,我都給他們擋回去了.網上的搜索工具已經夠用了,而且又不用花錢. 《瞭望東方周刊》:在你看來,現階段網絡輿情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鄧建華:與國外情況不一樣,中國網民愛在網上發幾句言.通過網絡表達訴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事實上,網絡成了公眾表達訴求、社會輿情反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窗口,政府確實不能忽視而是要高度重視這個窗口,甚至要珍惜這個窗口. 網絡輿情背后的網民,有很多種情況.主要的是我們自己要站穩一個基本立場,就是黨委政府和人民大眾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們這些做輿情、輿論工作的人,要千方百計為了這個“根本一致”開展工作. 首先,政府要相信絕大多數都是普通民眾的正常發言.我不贊成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所謂負面輿情、輕易說一些網民不明真相、說他們受到煽動和利用.反過來,別人問你,你掌握著行政資源、社會資源,你怎么沒有把這些人“煽動利用”起來,讓他相信你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先入為主地和“負面輿論”對立起來.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網民素質的參差不齊.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確有網友發表極端不負責任的言論,這個是事實,還有個別人編些事情來說.譬如去年,德陽開發區有民眾因為補償政策不是按最新的落實兌現,圍堵新遷入園區企業,跟前往處置的工作人員、論文范文發生過一些沖突.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說是政府出動多少論文范文、開動坦克“鎮壓”,甚至“血流成河”之類言語都編出來了.當時我就跟同事講,請他把照片展示出來,再不行領上他到全市醫院一家一家走,看到底有沒有人死亡?通過擺事實、講法律,通過溝通交流,了解真相、公開真相、揭露無中生有,避免網上激發矛盾,以致造成現實中的沖突. 還有一些網民,他是受到一些“忽悠”影響,自己經歷閱歷尚淺,知之甚少.這些“小年輕”喜歡在網上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放在我們這般50多歲的人眼里,感覺他非常幼稚,有些懵懂.一來大家未必會理會他的發言,再一個,我們也可以加強和他溝通,讓他多了解咱們自己的歷史現實和國外的情況,讓他的發言逐漸變得理性成熟起來. 另外,也確實有極個別人被操縱,通過網絡專門跟政府和國家作對.這種違法行為,就該由論文范文等司法部門依法打擊. 弄清真偽 明辨事實 《瞭望東方周刊》:面對復雜的網絡輿情現實,地方政府的網絡輿情監測究竟該如何定位,這種監測屬于什么性質,它應該監測什么,監測為誰服務? 鄧建華:首先,個人不贊成什么監測之類表述,覺得應該是收集、分析、研判.以德陽為例,個人認為,對影響德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網絡言論,不論正負,應該收集起來,把它做成輿情報告.這又包括兩方面工作,一是把來自基層、老百姓的聲音告訴政府,讓政府、領導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在說什么,比如一段時間菜價高了,米價高了,已經成了一個熱點,就把它們就搜集起來形成報告.二是老百姓針對我們黨委、政府的重要決策,無論他的建議、批評,包括牢騷,都把它整理出來,加上我們簡明扼要的點評,把它提交給政府和領導參考. 地方政府的輿情、輿論工作,實際是要把黨委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工作往中間做,就是千方百計去搭一座溝通、交流、暢行的橋梁,尤其要讓政府和領導知道來自基層的聲音.看起來我們的輿情、輿論工作為黨委政府服務,說到底是為人民大眾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從輿情監測實踐來看,其工作最重要的環節是什么? 鄧建華:最重要的是弄清真偽,明辨事實.當我們面對一種輿情,首先必須考慮這個輿情是不是真實的,情況如何,是不是最大多數民眾的意愿.因此,核實工作至關重要,在我的工作中,凡是關于我們德陽的,不管正面、負面,涉及哪個單位,首先就跟他核實情況,核實清楚之后,如果確實有這么回事,馬上做出回復,并積極給予正面引導.我跟同事講,只要網民踩實的事情,歡迎他報,我們也據實做出回復,而且,我們的這些回復只要能確認是事實、且符合黨委政府決策,不用請示領導.當然,涉及重大突發事件、涉及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或民眾恐慌的事件,必須在黨委政府統一安排部署下,遞次公開事實真相. 《瞭望東方周刊》:能舉一些輿情處置的成功案例嗎? 鄧建華:德陽下面一個市有一個啤酒廠,在最后收購階段,原廠管理層、員工按股份獲得一筆錢,附近老百姓為了爭取利益,網上網下都在鬧,問題已經很尖銳了.當時政法委出面,我也被安排跟過去調查.我把同志們分成兩個組,另一個組由一個黨員記者帶隊,我當時說,我們今天只有一件事,聽民眾怎么說,盡可能把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的聲音都聽到,都搜集到,包括一邊看熱鬧的老百姓聲音,廠方的聲音,論文范文的聲音. 我們調查下來后都到晚上1點的樣子了,政法委召集我們一起開會,到我發言了,我把調查的情況給大家做了一個詳細匯報,然后我當場就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個市有兩大民營企業,但同樣是大企業,另一個企業為了彌補企業生產給周圍老百姓帶來的影響,給周圍老百姓修了新房,就沒有鬧.啤酒廠肯定要抽地下水,剛開始老百姓用水只打3米井,后來要打7米井.你一個企業,在給企業謀利益的時候,是否兼顧到了周邊老百姓的利益呢.老百姓在這個問題上要表達要傾訴,我們能不能把老百姓的這個問題向企業挑明,平等和氣地同老百姓溝通.最后,大家聽取了這個思路,市里和雙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平穩解決了問題. 我們實際是一種職務性“圍觀” 《瞭望東方周刊》:你能夠詳細談談你所說的網絡輿情引導嗎? 鄧建華:開頭我就表達了一個觀點,黨委政府和人民大眾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請注意,這個引導就該往中間,往一致處引導.什么輿情監測、輿情分析、輿情引導,都是往中間拉,盡可能讓不同的意見各方接近、趨同.而不是代表哪一方,單一往哪一個方向拉.現在最大的誤區在于,一旦黨委政府確定了立場、觀點或者他的決策做出來以后,不論好歹,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把輿情引導到這一個決策立場上去.這個是有問題的,如果認為我是政府,做出來的決定就是對的,必須引導輿情接受這個政策,那就不一定了;得看民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我們應該想盡辦法引導交集,千方百計往有交集的地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