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5·12地震”、“玉樹4·14地震”、“溫甬7·23動車事故”、“上海11·15大火”、“北京7·21暴雨”等一系列突發事故的影響下,我國的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機制處于漸進式發展的進程中,雖然仍有待完善,但客觀上已有長足的進步.在歷次的經驗積累下,危機面前需要“積極表態”已經成為新聞發言人的共識.“充滿情感和人情味的表態能減緩危機,也能避免危機,反之,沒有情感和人情味的表態往往會招致網民的強烈反應,引發公共輿論事件.”⑴ 但是,“充滿情感和人情味”不能異化為過度“煽情”.“煽情”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解釋為“煽動人的感情或情緒”.煽情式新聞標題常見于傳統媒體的災難報道中.例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后,煙臺日報傳媒集團旗下報紙《今晨6點》的頭版標題《五年前我們都是汶川人,今天起我們都是雅安人,震殤,只會讓我們更堅強》.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特大暴雨,造成史無前例的77人遇難.面對災難,北京市有關方面動員各方力量16萬余人緊急應對,論文范文媒體也迅速行動,全方位報道政府搶險救災情況.暴雨過后的第二天,當北京電視臺以“昨夜北京感動中國”、“眾志成城”、“感動”為基調報道此事的時候,網絡上卻在激烈討論大雨造成的死亡人數.⑵煽情式表態,從表面上看是正面宣傳的手段,字里行間透露出論文范文米修斯式的悲情,以心靈雞湯的形式感化人,實質是定位不清,避重就輕,回避實際問題. 一、煽情式表態合理存在的理論基礎 根據社會認知研究,人們從社會環境中獲取信息,對他人或是社會群體、社會角色以及人們自身的經驗做出判斷.⑶基模(schemes)是人們進行社會認知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認知結構,基模代表著某個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組織的知識,它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自上而下的過程,描述了人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于接受和處理當前信息的影響.⑷ 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念源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新聞喉舌論”.1981年版的《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要求:“報刊、新聞、廣播、電視要正確處理表揚和批評的關系,要堅持以表揚為主的方針.”這一新聞政策無形中塑造了基模.傳統媒體在重大事件上的信息壟斷和話語壟斷也塑造了基模.這一時期,新聞制作者的編碼與觀眾解碼互相和諧.觀眾很自然的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 1987年我黨首次提出的新聞傳媒“輿論監督”的新功能動搖了“喉舌論”關于新聞傳媒的單一角色定位,開啟了當代中國大眾傳媒“輿論監督”的新功能建構.步入網絡時代,媒介技術的進步弱化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和話語壟斷地位.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基模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大眾傳播與基模的形成及社會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基模會導致我們有選擇性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的信息.其次,大眾媒體中信息的框架會觸發我們使用不同的基模來處理新信息.再次,基模蘊含著感情,會先入為主地影響人們對某一特定信息的態度和傾向性.⑸ 煽情式表態,即是一種蘊含感情的經過設計的言語認知結構,通過篩選信息,選擇性放大部分情感信息,弱化不良信息,達到讓他人產生心理認同感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官民對話中聚焦于民眾個體,經過放大的人類情感和人倫道德,易于建立親民立場. 煽情式表態可以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國傳媒在報道基本事實的同時,大量的圖片和內容集中在情感方面.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認為,觀眾收看電視節目的過程是消費的過程.按照自身的需要,通過對電視節目的編碼,觀眾成為意義、快感、文化資本的生產者.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很多的故事,都會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回味生活的故事,品味人生的情感,是觀眾的需求.要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在節目中強化故事性,構建起情感鏈條,使觀眾被故事和情感所吸引,在故事中受到教益,在情感中得到洗練.⑹ 二、煽情式表態傳播效果的有限性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受眾解讀理論認為,由于每個受眾的社會屬性不同,與主流意識形態處于對立的地位的受眾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讀出新的含義.“有可能完全以一種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碼信息”,即對抗式立場(Oppositional position)解讀. 在微博時代,中國的輿論格局已經發生極大變化.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的最重要原則就是要在“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制高點”.⑺災難發生后,若在“第一時間”采取煽情式表態,既可以起到情緒安撫作用,又傳遞出解決問題的積極信號. 2015年8月12日夜間,天津濱海發生爆炸事故.13日凌晨1點43分,天津市公論文范文論文范文論文范文微博發布了第一條信息.“12日22:50左右,天津港附近發生爆炸,天津消防論文范文已第一時間調派警力前往救援.初步掌握的爆炸物是集裝箱,目前以救人滅火為第一要務,請網友們不要憑猜測發布消息.天津市公論文范文和消防論文范文領導均已在一線指揮滅火救援工作.有新的情況及時公布.”這是一個及時公布信息的開放姿態. 13號白天,“@天津消防”只發布了一條原創信息.上午10點46分,“截至目前,我論文范文已經先后調派143輛消防車,1000余名消防官兵到場救援.具體爆炸物尚不能確定.救援仍在繼續!(另:天津消防感謝所有一直為消防官兵祈福、叮囑的人們!)”.此時的輿論處于良性互動中. 在8月13日,消防員“逆火而行”的漫畫(圖2.1)成為熱門微博.盡管圖片的原作者是韓國人,根據2011年7月14日韓國首爾南山隧道發生的出租車爆炸事故創作而成,但是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背景下,這幅來自異域的圖片瞬間戳中了網友的淚點,微博話題“世界上最美的逆行與最美的背影”獲得2萬閱讀量.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在14日的報道《Chinese firefighters paid high price in blasts that water may h論文范文e triggered(中國消防員付出高昂代價;水可能引發爆炸)》中提到“Many Internet users praised the firefighters for their heroi論文范文. One widely forwarded social media post contains a drawing of a red-clad firefighter walking down a long corridor as a stream of black-and-white civilians walk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許多網民稱贊英勇的消防員.一個被廣泛轉發的社交媒體帖子,表現了一個穿紅衣的消防員走在長長的走廊,跟黑白繪制的平民走在相反的方向.)” 同樣在13日,一張微信聊天截圖“我回不來,我爸就是你爸”也引發了網友的集體悲情.同名微博話題獲得4.1萬閱讀量. “第一時間”里網絡上充斥著關于爆炸事故的信息洪流,而傳統媒體則顯得格外安靜——天津衛視對事故的報道速度相對緩慢.13號10點23分,天津衛視中斷正在播出的原定節目,啟動《新聞這一刻》特別報道.天津臺記者于翔在13號凌晨做了事故現場報道,但在13號上午10點27分才得以播出. 全媒體時代,僅靠煽情式表態,不能根本上消除輿論危機,次生輿論會隨時出現.天津衛視的滯后表現引發了網友的批評,產生次生輿情.此外,隨著時間推移,消防員犧牲的信息被不斷披露后,圍繞消防的次生輿情也開始出現.消防員英勇形象在“第一時間”感動網民后,關于“消防專業性”、“消防指揮是否失當”等話題開始發酵.天津消防作為一個整體組織,遭遇了巨大的輿論危機.在隨后的輿論生態發展中,消防部門的煽情式表態既沒有打消中國網友的疑慮,也沒有取得境外媒體的認同. 三、煽情式表態不能忽視次生輿論關心的細節 雖然煽情式表態可以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引導受眾有選擇性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的信息,但在這期間,任何次生輿情所指向的細節問題,都不能選擇性忽視. 爆炸事故發生后的第二天,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國信辦)查處360多個微博微信賬號.這些賬號雖然被封閉,但是已經進入人際傳播渠道的信息并沒有消失,一部分公眾號的文章屢次被刪卻又被其他網友下載轉發.以8月13日公眾號@小心和小欣發布的文章《走多遠?作多久?》為例,經歷多次刪除后,至今仍可以在新浪微博中看見全文內容.此時,消防部門就不應該繼續回避反復被提及的問題.否則,次生輿情會快速發展. 《走多遠?作多久?》描述了作者于8月13號下午在天津港事故區域看到的消防員滅火場景:“他們在試著滅火.但泡沫噴過去,很快廢墟里就傳來爆炸聲.只得又停止.過幾十分鐘,又會再嘗試滅火,然后又會引發輕微爆炸.消防拿火勢毫無辦法.留下的人員本就不多,又大都處在待命狀態.” 截至8月24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共舉行了14場新聞發布會.天津市論文范文論文范文局長周天在13日至15日先后出席了4次新聞發布會.(表3.1)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這幾次發布會中消防官員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回避現象.(表3.2) 前文提到的洛杉磯時報,也聚焦在“消防員處置程序是否科學”的問題上.雖然論文范文論文范文在13號即表態“處置程序是科學的”,但是沒有提供具有足夠說服力的證據,不能明確回答“消防員為何重大傷亡”.當論文范文解釋缺位的時候,媒體開始自行尋找答案.搜狐新聞8月14日制作《救火英雄的中國難題》、鳳凰資訊8月14日制作《外國的消防員日子怎么過?》、網易新聞8月15日制作《如何保護消防員:美國單個消防員的裝備價值》.雖然這些報道只是在人員編制、裝備、薪酬等淺層次問題上作中外橫向對比,但是一定程度彌補了網民的信息需求. 隨著信息進一步增殖,人們開始注意到中國消防員也存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差異.8月15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第五次新聞發布會上,媒體提問“編外消防員誰統計”未獲回應,“傷亡具體數據”回答“不掌握”.在澎湃新聞《特寫“失聯”專職消防員家屬:8間客房里的70小時等待》中,記者于15日采訪了天津港公論文范文消防支隊一大隊、四大隊、五大隊的消防員家屬,據報道,這三支消防隊是第一批進入現場搶救的隊伍.由于這批消防員不是正式論文范文消防員,不屬于“正規編制”,在8月13日至15日的電視新聞報道中沒有被提及,因而引發次生輿論話題:“合同制消防員”與“編制內、職業化、合同工”.利益分配的矛盾使得民眾主張自身權益、追求社會公平的訴求變得越發強烈,而話語的禁錮和對既得利益群體的維護又進一步激發了民眾的反感. 據搜狐大數據新聞“數字之道”統計,天津爆炸事件的前6次新聞發布會每次都會導致4個以上次生輿情.其中“消防員家屬沖擊發布會現場”是一個重要的輿論分支,微博話題“消防員家屬撞門”獲得5900.6萬閱讀量.壓力面前,天津市論文范文論文范文一直處于被動,疲于應付輿論質疑,未能采取有效的化解危機的措施. 直到8月16日17點02分,香港有線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了對李克強總理的獨家訪問,正面回應:“要同樣給予安撫.” 論文范文媒體才開始正式公布失聯的天津港消防員信息,該次生輿情得到控制. 四、過度的煽情式表達降低了信息透明度 8月19日,周天在事故現場接受記者采訪,針對輿論對消防指揮不力的質疑發表觀點“不能坐而論道”,表示“這個當口,不要在流血的傷口上撒鹽了.殉職官兵的家屬,還有躺在醫院的官兵,當他們聽到對‘沖向火海’的質疑時,他們心里怎么想?”其中一句話“不要在消防員傷口上撒鹽”最終成為多家媒體轉載的標題.報道描述“10來分鐘的短暫交流,這位年過5旬、連續奮戰在搶險救援第一線的大校,談及壯烈犧牲的戰友數次哽咽.” 而在此之前,境外媒體已經對爆炸事故中的消防員表現出極大關注,對中國論文范文新聞發布會中沒有解釋清楚的“起火爆炸原因”作了猜測. 鏡報(The Mirror)在8月16日的報道《China Tianjin explosion: Haunting pictures show huge crater left by deadly explosion that killed 112 people(中國天津爆炸:令人難忘的照片顯示致命爆炸留下巨坑,112人遇難)》寫道:“Fire crews were criticized for using water to douse flames in the initial fire, which may h論文范文e contributed to the blasts, given the volatile nature of the chemicals involved.(消防隊員被批評在火災初起時用水來撲滅火焰,這可能導致某些化學品爆炸.)” BBC在8月17日的報道《China explosions: What we know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ianjin(中國爆炸:我們知道天津發生了什么)》提到:“Before the explosions, several firefighters were already at the scene trying to control a blaze. There h論文范文e been suggestions that water sprayed on some of the chemicals could h論文范文e led to the blasts.(爆炸發生前,幾名消防隊員已在現場試圖控制火勢.有人猜測,水噴灑在某些化學物質上可能導致爆炸.)” 上述兩則報道分別使用了“may h論文范文e contributed to”和“there h論文范文e been suggestions”,表明猜測態度.如果天津消防能在第一時間給出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就能有效避免媒體的無端猜測. “不要在消防員傷口上撒鹽”是一種煽情式表態,并沒有回答任何實質性問題.不僅境外媒體會進行猜測,國內媒體也對模棱兩可的答案表示不滿.以澎湃新聞為例,有10篇報道涉及“消防員”,其中4篇報道直接點明“沒說清”. 小結 “8·12”事故無疑是2015年最大的輿論焦點之一.截至8月30日,新浪微博話題“天津濱海爆炸”閱讀量達到13.1億,話題“天津濱海倉庫爆炸”閱讀量為5.7億,話題“天津濱海碼頭爆炸”閱讀量達3億.BBC、鏡報、衛報、美聯社、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境外媒體也對爆炸事故給予高度關注.全媒體時代,一個成熟的政府職能部門需要提高組織媒介素養來化解輿論危機.煽情式表態只是一種臨時手段,新聞發言論文范文政務微博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建立長效的危機應急機制才能體現政府組織傳播的整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