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網絡輿論心理預期出現偏差的表現 1. 預期太高:跌落現實 當輿論心理預期過高,輿論對于各方的現實條件就會要求更高,必須付出更高的處置成本才能讓輿情落地。而當現實的各方處置和問題的現狀不能滿足網絡輿論的心理預期,乃至事實本身還存在與原來心理預期相悖的影響乃至損害時,網絡輿論在經歷了心理落差的震驚之余,會開始變得恐慌,從而讓事件本身的影響面擴大。 近期,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輿論熱烈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該消息最初是被主流媒體以做“巨大突破”“中國科技新成果”等正面積極傾向來報道的,但隨著丁香園等專業媒體進行科普說明、科學家聯合發聲,輿論對基因編輯嬰兒的憂慮開始占據輿論場主流。這時,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輿論場充斥著擔憂乃至恐慌情緒,且這種擔憂情緒的平復需要付出較高的處置成本。 2. 問題忽略:側面映射 在互聯網空間和現實世界的關系中,若相關問題沒有被網絡輿論充分認識和討論,但問題之于現實又尤其突出,民眾對于問題能得到改變和解決的期待尤其強烈的情況下,輿論可能會通過側面映射等方式進行表達。 典型的案例莫過于《我不是藥神》電影引發的現象級傳播和討論。該影片播出后,成了輿論對當下問題深入討論并集體尋求解答和出路的由頭,包括現有醫保體系是否應該負擔昂貴救命藥,仿制藥是否應該合法化,醫療行業存在哪些問題等。 3. 問題反復:預期過低 如果在網絡空間,輿論對現實的類似問題完全沒有概念,或者因為某些人為的因素被長期忽略,得不到重視和解決,那么當某個典型案例出現,擴充了輿論對現實問題存在的認知面后,輿情便會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爆發態勢,讓人難以招架的同時,更是對有關領域的公信力造成重創。有時甚至即便付出了很高的處置成本,但公信力的挽回仍任重而道遠。 二、如何避免出現網絡輿論心理預期的偏差 1. 注意正面宣傳的尺度 在處理網絡宣傳和現實社會的關系上,不能對負面問題一味集中披露,讓民眾形成扭曲的價值認識,也應注意正面宣傳的尺度,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同時,注意協調好全面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宣傳,不僅關乎民眾的認知和觀感,更是關乎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共識。因此,我們要堅持客觀和全面原則,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 2. 問題風險分散披露 網絡監督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披露是一面雙刃劍。一方面,過多、過于集中的負面問題揭露,容易讓網絡輿論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損傷民眾對美好生活的信心。若能將社會問題披露在平時,一方面輿論壓力被長期陸續分散,另一方面,則讓相關問題的討論更加具體,處置起來,思路也更加明晰,措施也更加有效。 3. 從法治思路規避擴大風險 當前網絡輿論心理預期方面,一方面對于負面問題容易有過低預期,另一方面,對于官方的處置措施和手段方面,容易有更高期待和心理預期。這說到底是網絡輿論情緒的一種不理性情緒的擴大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輿論普遍未建立法治思維。對此,一方面要將具體問題的披露當成常態性工作,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則應細化問題解決的法治路徑,將大量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扭轉到法治解決的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