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的輿情熱點中,可能出現風險的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政策出臺引發的誤解誤讀。2018年以來,中央關于科技工作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輿情監控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等。這類政策文件對科技工作人員和相關從業者而言非常重要,一旦出現被誤解誤讀和片面領會的情況,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不可等閑視之。
輿情監控軟件其二,科技領域重大會議活動聚焦引發的話題。除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等國家級重大會議外,全國各地與科技相關的活動也日趨增多,如北京的世界機器人大會、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海的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浦江創新論壇,天津的世界智能大會,重慶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等。這些會議涉及的專家、企業和產品多,會期媒體聚焦度高,容易因各類突發的事件或細節問題而引發關注和爭議,甚至炒成熱點,需要時時留心。
網絡輿情監控系統軟件其三,科研活動本身的爭議。近年來,我國科研事業穩步發展,科研活動和成果引發關注的同時,也出現一些爭議。如2018年11月,賀建奎團隊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出生就引發了關于科學倫理的巨大爭議,成為全國性輿論熱點。2018年10月,科技部對華大基因(華大科技)等單位違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做出處罰,這是首度公開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行政處罰,該文件引發關于基因大數據安全性的憂慮。此外,外媒傳中國天宮一號將失控撞地球,科學網發布報道《氣象學家實名批“天河工程”不顧質疑倉促上馬》等也引起熱議。此類話題雖始于專業性很強的科技問題,但往往在傳播中容易被演繹成社會問題,從而引來更廣泛的參與。
其四,關于科研人員的相關問題,主要涉及待遇和學術不端等話題。2018年曾有報道說貴州“中國天眼”10萬元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引發關于科研人員待遇的討論。關于學術作假,違背科學精神、剽竊他人成果等學術不端問題也時有出現,這方面話題容易和道德問題捆綁,從而激起比較強烈的反彈,并有出現連鎖反應和次生輿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