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個江湖,無處不風波。你認識不清,表達不準,罵了誰,被放到網上就會爆發一場風波。網絡具備非常典型的放大效應。很多問題也許只是內心的隱蔽情感抒發,一旦表面化,就將逼迫各方表態,這種強制的輿論勢能帶給人的壓力有時候是令人窒息的。 從網絡輿情的演化周期看,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網絡議論、網絡輿論、網絡動員。網絡議論屬于網民私密或半私密的通信行為。發表內容的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屬于網民自我控制。網絡議論內隱于社交網絡中。官方也不可能完全管控這類隱網絡的熱度。網絡議論現在的研究相對較少,但閑言碎語中奔騰著宏大的信息流。 網絡議論到一定熱度,自然會外溢到公開的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平臺中。當網絡議論外化到公共網絡中,就形成了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一種注意力召集令,凡有輿情處,必有流量紅利。往往各方輿論力量都會一哄而上,在人人都可發聲的時代,針對熱點事件發表看法是種本能。人人都有話筒,只是看大家什么時候跟進。網絡輿論發端于移動互聯網,逐步激活傳統媒體,直至形成輿論熱潮,影響有關部門。 網絡輿情一旦形成,在各方的參與過程中,只要存在輿論動力,就將集聚輿論勢能,這種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觸發線下行為。 也就是說議論潛能可以轉化為輿論勢能再到行為動能。一旦形成線下動員能力,將會撼動現實社會秩序。 一般而言,網絡輿情事件形成后,有三種結束模式。一種是發生其他網絡事件,公眾注意力轉移,事件流量萎縮,趨于結束,靠時間消磨,這種第一模式的核心是躲和藏,危害是形成輿論斷尾,公眾不可避免會形成負面刻板印象,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將很大程度上帶來現實負面效應;一種是硬著陸,進行輿論阻擊,這種第二模式的核心是刪和瞞,危害是損失公信力,形成人心隔閡和冷淡;第三種是從社會大局出發,從公眾利益出發,維護法律權威、社會公信力和道德底線,降低輿論勢能,從輿論閉環角度,真正解決問題。 輿論鏈條的閉合性是否形成是真正能否徹底結束輿情事件的關鍵。當事方、相關機構方、高階組織機構方、受眾方等是否都形成輿論閉環。只要有一個環節存在開散性,則輿論事件過后仍需修復輿論形象。 也有不少輿情事件,各方不閉合輿論環,而是任其開散,則事件不能完結。有的是過度控制正常信息,有的是不敢承擔責任,有的是顧左右而言他,有的是喪事喜辦,有的是過度上綱上線,有的是延誤時機,有的是護短,有的是過度迎合網友,有的是不敢表明態度。 我們需要把輿論回應的模式絕大部分都切換到第三模式,而不是第一和第二模式。盡管第三模式顯得有點難度,但有難度才能有回報。第三模式執行得好,是能夠調整機制,解決問題,連接公眾,優化氛圍。要真正暖人心,定法治,求發展,就需要真正推動第三模式輿論回應。(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