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是高懸在每個企業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每年“3.15”前后,是很多企業危機公關團隊最忙碌的時候:要忙著制定各項預案,忙著篩查各種問題,忙著疏通各類媒體……或許此刻的你,也正緊繃著神經,盯著任何可能影響自家企業的消息,盤算著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被央視曝光了怎么辦?!被媒體炒作了怎么辦?!被網友狂噴了怎么辦?! 以歷年被央視曝光的企業為例,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辦的: ● 快速回應 2012年央視“3?15”晚會現場拋出“麥當勞加工出售超保存期食品”、“家樂福將過期食品進行重新包裝銷售”等重磅輿情。當晚,麥當勞和家樂福均借助官方微博進行了回應。 ● 公開致歉 201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世界十大輪胎制造商之一錦湖輪胎原料大量摻假問題,企業先是拒不認錯,后迫于輿論壓力,中國區總裁公開發布道歉聲明。 ● 正面輿論引導 2007年朗能與歐普節能燈具不合格被“打包”曝光;朗能營銷負責人隨后在某燈裝城“打造放心消費環境研討會”上進行主題演講,利用危機展現企業的文化和負責任的態度,基本上起到“轉危為機”的效果。 可以看出,所有成功的應對,都離不開以下幾點: ●誠懇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危機發生后,公眾最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務實誠懇,敢于擔當的企業。 ●快速的反應 只有盡可能快的反應,才能讓企業聲音第一時間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以免形成信息真空,滋生謠言和誤會。 ●必要的技巧 要選擇好給誰說,說什么,怎么說,在哪里說,什么時候說。一個聰明的表達,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其實,這幾點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什么在現實中,許多企業遇到危機卻還是上下慌亂,無從著手呢?答案就是心存僥幸,疏于準備。《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只有事前做好準備,做好計劃,才能不說錯話,不做錯事,鎮定自若的處理好事情。做好準備,是對“3.15”的基本尊重。 那到底準備些什么呢? ●制度安排 1.對預警、研判、處置、修復各個環節的分級標準、操作流程都做出了細化安排; 2.能確保危機來臨時,企業決策層與執行層、宣傳部門與業務部分,集團總部與分子公司之間能否實現快速有效的聯動和溝通; 3.要確保危機來臨時,企業能夠及時、有效的向外發出聲音。 ●人員配置 1.至少一名有足夠決策權的領導; 2.一個負責專業的對外公關團隊; 3.一個負責日常輿情監測的團隊; 4.一名成熟的新聞發言人。 ●調研材料 1.近期各個渠道針對企業的負面報道、投訴問題的分級歸類,理清最易被曝光的幾類問題和個案; 2.近期各個渠道針對行業的負面報道、投訴問題的分級歸類,理清最易被曝光的幾類問題。 ●應答口徑 1.針對各類問題的官方聲明、道歉信、公告等的文字模板; 2.針對各類問題的記者、網友應答口徑。 另外,還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競企問題被曝光也要高度重視,因為極有可能會牽扯到自身; ●不要急于“化危機為機遇”,誠懇務實的處理好問題永遠是第一位; ●要管理好內部員工,謹言慎行,防止出現去年“餓了么”員工嗆聲央視的糗事; ●不要關閉網友留言,這樣只會激化網友情緒,但也要盡量引導其線下解決問題; ●回應媒體不妨開門見山的談問題,表態度,說明解決方法,不要藏著掖著; ●假如被“冤枉”,要第一時間有理有據的回應,盡量不要與媒為敵; ●千萬不要“光說不做”,曝光后,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你。 危機應對作為企業品牌塑造的一部分,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怎么減少公眾反感,贏取公眾再認同而展開,本質上是一個獲得人心的過程,背后仍需要良好的企業文化和規范的企業運行來支撐,而這顯然不只是一個“3.15”就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認識到,企業被曝光的問題,大多數是內部危機的延伸,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企業,永遠是將塑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規范企業的運行制度當做最核心的部分去做。不然,即使化解了眼前的危機,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揚湯止沸而已。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面對3·15的媒體輿論監督,認真面對被曝光的問題,解決問題是第一位的,所謂輿情處置是第二位的,不宜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