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大早,內地各大門戶網站、社交網站、傳統媒體新聞網站以及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都在瘋狂傳播來自香港《大公報》的一則報道——《北京“的哥”:習近平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該報道稱,3月1日晚,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體察民情,親自打了一輛出租車,并給出租車司機題寫了“一帆風順”四個字。網上對此事叫好聲一片,認為是新一屆領導人踐行親民路線的體現。但也有一部分人對事情的真實性將信將疑。下午2點左右,新華社中國網事發布消息:交通部門證實“總書記打出租”確有其事。有了新華社的背書,這則報道更為廣泛地傳播開來。但好景不長,及至下午4點多鐘,新華社發出通稿,稱《大公報》這一報道是虛假新聞。晚上將近6點,香港《大公報》發布了就此報道的致歉信。于是,各大網站又瘋狂刪帖,甚至新浪微博搜索“一帆風順”詞條也不再顯示。由于新華社的通稿和《大公報》的致歉信都沒有說明該報道為什么是虛假新聞,一時間各種版本的流言又在網上風起云涌。民眾的熱議,反映了該事件的影響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 為了及時了解這一事件的傳播途徑,以及民眾對此事件的看法與評價,本實驗室于4月19日上午啟動了快速輿情調查程序,對371位網民進行了隨機調查訪問。結果如下: 一、高達九成民眾了解此事件,主要信息來源是門戶網站和微博 本次調查共涉及371位被訪者,其中了解此事件的人數為350人(男女比例為48:52),也就是說,高達92.4%的民眾在一天之內了解了此事。在獲取該事件相關信息渠道方面,門戶網站、微博、網絡論壇位居前列,比例分別為26%、19%和17.1%。其中,首獲該信息的渠道中,門戶網站和微博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47.7%和22%。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類網站獲取此消息的總人數已經超過門戶網站,比例超過三成。由于在辟謠之前內地只有少量晚報刊發了這一消息,從報紙獲得這一消息的人數很少(2.3%),人際間口口相傳的比例也不大(2.0%)。這一方面說明,民眾更多的是主動獲取信息,而非被動地等待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社交類網站的傳播效率相當高,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媒體化網絡未來將成為在傳統網站之后更加高效的傳播載體。(見表1) 從哪些渠道了解 最早了解的渠道 門戶網站 26.0% 47.7 網絡論壇 17.1% 12.6 微博 19.0% 22.0 微信 10.6% 6.9 其他社交網站 5.7% 1.4 報紙 7.5% 2.3 手機資訊 10.0% 5.1 從別人了解 4.0% 2.0 其他 .2% 0% 表1:獲得信息的渠道 雖然門戶網站和微博是此消息傳播的主要信息渠道。但對最早了解此信息的媒體渠道分析后發現,相比于年輕的民眾,較大年齡的民眾更加傾向于通過論壇的方式獲得相關信息。(見圖1) 圖1:最早信息獲取渠道與年齡交叉分析 二、大多數人相信此事件為真,理由是“符合習總書記的性格” 民眾在接獲此消息后,有66.7%的人相信此事件是真實的,其中20.3%表示“非常相信”。相信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符合習總書記的性格”(27.5%)和“網上都在議論”(24.1%)。而表示不相信此事件的民眾占29.7%,主要的理由是“不符合我國領導人的一貫作風”(33.6%)。(見圖2、圖3和圖4) 圖2:事件的信任程度 圖3:相信事件的理由 圖4:不相信事件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信此消息為真的理由中排位第一的是“符合習總書記的性格”(27.5%),這說明現在的多數民眾具有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排位第二的理由是“網上都在議論”(24.1%),這說明普通民眾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懷有從眾的心理,一件事如果被多數人所議論很容易影響其他人。排位第三的理由是“新華社中國網事予以了證實”(19.7%),這說明普通民眾對官方媒體的權威性仍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排位第四的理由是“是由香港大公報報道的消息”(17.9%),我們估計這一部分人可能明確知曉香港《大公報》的官方身份。 在不相信此消息為真的理由中排位第一的是“不符合我國領導人的一貫作風”(33.6%),這說明刻板印象仍然是左右人們信息選擇性接受的主要因素。排位第二的理由是“消息的信息源單一”(17.1%),排位第四的理由是“題詞中沒有簽名”(11.5%),選擇這兩個理由的這部分人我們認為應該是屬于比較專業的人群,能夠從消息本身尋找出判斷真偽的依據。排位第三、第五、第六的理由,分別是“內地各大媒體都沒報道”(16.6%)、“網絡的報道不可信”(10.6%)和“香港報紙報道不準確”(10.1%),由此也可以作出判斷,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對內地各大傳統媒體仍抱有一定的信任度。 三、大多數人知曉了該報道為虛假新聞,但仍有五分之一相信確有其事 調查顯示,有67.1%的民眾已經知曉了《大公報》有關習總書記“微服打的”的報道為虛假新聞。從傳播的渠道上看,門戶網站、論壇和微博成為了主要的辟謠信息接收來源,分別為32.2%、19.2%和17.2%。這一點與當初接收該報道的信息來源相仿。 圖5:從哪里讀到香港《大公報》道歉信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超過三成(32.9%)的民眾不知道習總書記“微服打的”的報道是虛假新聞,并且即便知道了這則報道是虛假新聞仍然有20.4%的民眾相信此事件是真實的事件,而非虛假新聞,另有11.9%的民眾處于疑惑狀態,表示是真是假“說不清”。(見圖6) 圖6:您相信這是假新聞嗎? 根據傳播效果與傳播渠道的交叉分析結果來看,認為該事件是真實事件,即不相信政府通告的民眾中,64.6%的人都是從門戶網站獲得辟謠信息的,而非從微博、微信等社交類媒體獲得的辟謠信息。這可能是導致這些被訪者不相信事件是“虛假新聞”的因素之一。(見表2) 相信是假新聞 相信不是假新聞 門戶網站 73.6% 64.6% 網絡論壇 41.5% 41.7% 微博 39.0% 37.5% 微信 22.0% 18.8% 其他社交網站 11.9% 14.6% 報紙 11.9% 18.8% 手機資訊 17.6% 14.6% 別人告訴我的 8.8% 6.3% 其他 .6% .0% 表2:相信與不相信與獲得信息渠道的交組分析 四、接近八成民眾贊成國家領導人“微服私訪” 無論香港《大公報》的報道是真是假,民眾對習總書記“微服打的”這件事本身普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表示贊同的達到79.4%,表示不贊同的僅為10.3%。這反映出民眾希望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能夠切實改進作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親身感受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良好愿望。(見圖7) 圖7:對國家領導人微服私訪是否認同? 五、總結與建議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 1. 該事件在傳播形式上突出地體現了時下新興媒體的傳播力量。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從開始的大量正面傳播,到后來的大量辟謠傳播,民眾都能及時收受,并形成熱議,充分展現了網絡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民眾參與度高的特點。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民眾接觸網絡信息的頻率已經大幅度提升,隨時隨地可以了解最新動態,大大增強了傳播的效率。 2. 絕大多數人愿意相信該事件為真實的,充分顯示了民眾對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尤其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盼。即便后來官方正式認定報道為虛假新聞,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民眾堅持認為該事件為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眾渴望國家領導人走進基層,了解民情的愿望。 3. 主管部門經過核實后,及時在各大門戶網站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等主要傳統媒體網站發布此報道為虛假新聞的通告以及香港《大公報》的致歉信,應對得當。大多數民眾在一定程度上采信了官方的澄清,明顯看出門戶網站在信息傳播中所具有的權威性。雖然議論并未終止,但事件的危機公關處理還是非常及時和有效的。 4. 民眾對這一事件的真偽仍然處于疑惑中,并未真正信服官方的解釋。在被調查者中,只有21.7%的人相信官方的定性,認定該報道是虛假新聞,而多達46%的人只肯認為“可能是虛假新聞”,加上持“可能不是虛假新聞”(15.3%)、“肯定不是虛假新聞”(5.1%)觀點的人,以及“說不清”的(11.9%),總數高達78.3%的民眾對這一報道是虛假新聞持懷疑態度。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綜上,我們提出以下對該事件處理的善后建議: 1. 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徹底調查,并如實公布該報道為什么是虛假新聞的調查結果和證據。新華社的通稿只認定了該報道為虛假新聞,沒有提供為什么是虛假新聞的證據;香港《大公報》的致歉信也只含含糊糊地說:“由于我們的工作失誤,出現如此重大虛假消息是極不應該的”,怎么失誤的,在哪里失誤的,語焉不詳。這也就是有那么多人對這則新聞報道是不是虛假新聞將信將疑的主要原因,同時也給各種版本的新一輪小道消息提供了滋生的空間。有一位微博名叫“@博聞華夏”的提供的一個解釋在網上廣為流傳:一個長得很像習總書記的外地人到北京旅游,開了出租車司機一個玩笑,并且還附了那個人的照片。但這一解釋因為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人們仍然不能相信。因此,從維護黨和國家領導人權威地位以及政府公信力的角度考慮,有必要把事件的真實情況告訴廣大人民群眾,否則黨和政府的威信將進一步受損。前《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詹國樞發的一條微博頗具有代表性:“虛假新聞做到總書(記)頭上,且非常詳細,活靈活現!新中國新聞史上從未有過也!是什么,說了。為什么,沒講、怎么辦,更沒說,人們有理由期待下文。” 2. 公布擅自轉發、刊登該報道的各媒體名單,并給以一定的處罰。4月1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關于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網絡活動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未經批準,各類新聞單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體、境外網站的新聞信息產品。該《通知》公布的第二天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境外虛假新聞報道在內地盛行的案例,可謂天賜良機。建議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依據《通知》精神,從這一案例入手,整頓媒體隊伍,確立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否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狀況依然會延續。有一位微博名叫“@東方紅-001”的發微博說:“‘總書記打的’的新聞證實為假,但這篇新聞是怎樣出爐的?是如何登上大公報版面的?內地報紙未經證實為何紛紛轉載?某中央級媒體官博為何說證實是真的?……一系列疑問令人不解。虛假新聞,可恥,但在虛假面前放棄辨別力,可悲。‘虛假事件’已經過去,但反思剛剛開始。新聞人,當思!”新聞界的反思,就從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做起。 3. 黨和國家領導人應順應民意,采取適當方式深入基層,走近百姓。鑒于習總書記上任以來反復強調各級領導要改變作風,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并且在行動上身體力行,出訪輕車簡從,禁止清園封路,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相當正面的清廉形象,因此在此次事件中就有相當數量的民眾依據習總書記的個人性格愿意相信此事件為真實的。總書記這一親民、清廉形象的樹立難能可貴,必須加以保持和維護。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開會議,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并且要求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建議中央政治局順勢而為,從這一事例入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北京的出租車問題本來就突出,由此入手定能贏得民心,帶動全國各級領導干部從具體事例入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從而使這一實踐活動收到實效。新浪網副總編輯@鄧慶旭發了條微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是的哥被騙了,真心希望總書記能找時間坐一回他的出租車。這就是他,作為一個底層百姓的中國夢。” (撰稿:唐緒軍 劉志明) 附錄 本次調查概要 ? 調查范圍:全國 ? 調查樣本:350 ? 調查方法:網絡調查 ? 抽樣方法:隨機抽樣 ? 訪問時間:2013年4月19日11:00-15:00 ? 屬性及樣本特征描述: 性別 學歷 男 168 48.0% 小學及小學以下 0 0% 女 182 52.0% 中學 3 0.9% 高中/專門學校(中專、技校) 25 7.1% 年齡 大學專科 127 36.3% 18-29歲 106 30.3% 大學本科 181 51.7% 30-39歲 130 37.1% 研究生及以上 14 4.0% 40-49 69 19.7% 50歲及以上 45 12.9% 職業 工人 12 3.4% 自營業(個體戶、私營業主) 8 2.3% 商業服務業人員 17 4.9% 農林漁業者 0 0% 經營管理者 118 33.7% 學生 21 6.0% 專業技術人員 85 24.3% 專業主婦 5 1.4% 事務人員 66 18.9% 無業、退休 0 0% 自由職業者 11 3.1% 其他 7 2.0% 家庭總收入 2萬元以下 2 0.6% 11—12萬元 20 5.7% 2—3萬元 8 2.3% 12—13萬元 19 5.4% 3—4萬元 7 2.0% 13—14萬元 18 5.1% 4—5萬元 8 2.3% 14—15萬元 15 4.3% 5—6萬元 20 5.7% 15—16萬元 27 7.7% 6—7萬元 31 8.9% 16—17萬元 14 4.0% 7—8萬元 29 8.3% 17—18萬元 12 3.4% 8—9萬元 35 10.0% 18—19萬元 10 2.9% 9—10萬元 27 7.7% 19—20萬元 11 3.1% 10—11萬元 30 8.6% 20萬元以上 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