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正視與否,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學生的晴雨表,對建設和諧校園有重要意義。與其做把頭埋在沙里的鴕鳥,不如主動引導,適時疏導。在這個全民都是麥克風的時代,除了要作好基層網絡輿情監測,更應該關注輿情背后的內容。新媒體網絡發展打破傳統輿論格局,大學生自身群體性、價值觀可塑性以及情緒非理性特征易引發輿情危機,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盡快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者隊伍建設等舉措加以疏解和引導,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輿情具有自由性與多元性、即時性和放大性、隱匿性和非理性等特點。網絡是一個高度自由的虛擬空間,它能夠打破地域和空間的阻隔,讓各種不同的,甚至相互沖突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相互滲透。大學生網絡普及率極大提高的今天,網絡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在學生中間引發蝴蝶效應。網絡的即時性使網絡信息在傳播中產生了令人難以預料的連鎖放大效應。網絡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網絡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誘發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實踐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嘗試的道德破壞甚至犯罪行為。 大量高校學生參與其中,群體極化效應明顯。高校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富有激情,喜歡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信息瞬時傳播,網絡輿情極易升溫。新媒體的發展極大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了信息傳播空間。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緊密連接,線上線下影響相互疊加。 針對以上特點,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北鯤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需要深入探討網絡輿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時關注、妥善處理網絡輿情信息擴散傳播的關鍵節點。做好信息收集與研判工作,是有效監控網絡輿情產生、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最基礎的工作。學校以宣傳部、網絡信息管理中心和團委為主體,建立了校—院(系)—班級三級網絡信息員隊伍,學校層面和院(系)層面的網絡信息員主要由宣傳部、網絡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及各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組成,重點關注學生使用較多的網絡論壇;班級的網絡信息員主要由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組成,主要監測學生的微信群、微博等,對于傳播速度比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及時向學院的主管領導或學校宣傳部門報告,由宣傳部組織人員對此進行研判,并形成初步的處理意見。 2.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創新的思想模式,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提高其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培養其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積極參與互聯網建設。具體來說,高校可以依托音樂、動畫、微電影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借助貼吧、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營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網絡輿論環境氛圍。 3.搭建主題鮮明的網絡媒體平臺,發揮導向作用。要根據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特性,以及當前開展的政治理論教育主題,結合自媒體發布信息即時性的特點,精心設計建設一批旗幟鮮明、活潑生動、具有特色的媒體平臺,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切實有效地占領網絡思想陣地。要加強平臺的宣傳力度,獲取關注度。發布網絡權威信息,確保大學生的知情權。發布權威信息,是消除不良信息進一步擴散傳播的重要選擇之一,更是防止網絡謠言滋生、以訛傳訛的有效手段。 4.加強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提高自律意識。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最根本的還是抓好學生這個主體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認識、道德情操以及識網用網等能力。要毫不松懈地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教育。他們中的一些人年輕氣盛,容易沖動,自控力較弱。當突發事件發生后,他們會迅速通過網絡交流互動,自發形成一個個交流圈,不斷強化某種傾向性觀點和主張,形成群體。 5.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構建“訴求—回應”機制。主動傾聽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做好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無疑是一種進步。高校學生更多通過網絡了解信息、表達看法和觀點,有了困惑不是向同學向老師傾訴,更傾向于通過網絡來尋求幫助,通過發帖或跟帖“吐槽”的形式宣泄情緒。而當前各高校針對學生群體專門進行網絡輿情引導和教育的方法手段還不是很多,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秉持傳統理念,采取“我說你聽”單向說教和灌輸的方式。這種傳統方式針對性不強也不“解渴”,不僅效果不明顯,還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6.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對高校思政工作者嚴格審查政治立場,培訓有關的輿情管理的網絡技術,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更要善于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將正確的政治教育擴大化,發揮其政治引領作用。高校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要看到網絡輿情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同時也要看到其對開展工作積極有利的方面。更多信息請登錄北鯤網絡輿情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