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輿情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和層次,涵蓋了從宏觀社會發展到微觀生活細節的各方面。輿論場中正負輿情交匯,總體形勢平穩,部分輿情困局的出現,既因轉型社會中的結構性矛盾引發,也因網絡自身的特點導致。作為社會公平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各級社會管理部門應積極研究分析群體事件的表征和特點,共同探討群體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 化解輿論反差,傳遞社會共識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客觀上造成某些網絡輿論與真實民意的反差。偶然事件能夠觸發群體性危機,除了社會深層矛盾的積累,其直接原因就在于輿論的放大效應,給予群體事件非理性的語境和暗示。在具體的輿情事件中,社會共識被傳遞和認同,對形成和引導公共價值、凝聚民心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路徑有: 一、保持社會結構的彈性,合理釋放輿論壓力,但應避免過度抱怨甚至網上網下策劃聯動,造成更大的社會震蕩。 二、厘清輿情波峰形成的事件要素,在地域分布、行業分布、網民特性、個案特征、謠言打擊、處置能力等方面提供實證性參考。 三、甄別社會集合行為形成的優勢意見,及時遏制部分網民(特別是青少年)趨同的非理性行為,強化人們的集體意識和秩序行為。 引領議題設置,修復網絡生態 群體事件的處置和輿論引導,具有“雙因疊加效應”。事件處置不力,輿論引導難以奏效;輿論引導不力,則會激起更強烈的輿論,使事態變得更復雜。在各類群體事件中,有些網民試圖將議題引向體制、文化等方面,形成對正面輿論的沖擊。故此,在群體事件的議題設置中,需突出兩個重點: 一、在事實層面告訴公眾是什么。目前一些碎片化、多元化傳播存在以點代面、負面疊加等風險,故應通過權威、及時、正向的信息投放,激濁揚清、正本清源。 二、從價值觀層面,引導公眾怎么看。議題和議程設置不能決定公眾“怎么想”,卻能影響他們的關注和思考,以形成有利于解決事件的思想基礎和輿論氛圍。 正確處理矛盾,約束違法行為 某些群體事件具有的突發性、沖擊性,很容易觸發公眾內心的焦慮和憤懣。網上的浮躁與喧囂蔓延至網下,加劇不良情緒的蔓延,可能成為輿情處置的重大變量。群體事件的有效把控,尤其要注意阻斷負面情緒的傳播和感染。 與此同時,要區別對待事件中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和事,正確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針對發生在現場的打砸搶等行為,打早打小打苗頭,及時采取強制手段,有效干預事態。 創新綜治工作,轉化革新動力 群體意識激化使各種顯性或隱性的不穩定因素激增,有時社會存在的焦慮情緒,會成為輿論熱點不斷變化的重要推手,使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在各類群體事件中,如何通過公共政策維護創造公共價值,維護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進而消解社會矛盾?主要思路有: 一、在多管齊下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要不斷適應民主、開放、互動的網絡生活,這也是加強和改善社會治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二、積極形成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抓住機遇革除社會流弊,將危機事件轉化為改進工作的動力。 三、從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處置方法、問責制度等方面著手,推動有關部門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自覺與能力。 結語 基于當前網絡輿情治理的瓶頸,亟待創新社會化、法制化的多元治理模式。故此,各級社會管理者要提升防范化解重大輿情風險的水平,加快建立相關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機制,以積極、合法、有序的手段和方法,促成社會各方面的有效溝通、共識形成,營造健康良性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