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空間與網絡社會的交織,公民和網民的雙元性存在形式,使得轉型期積淀的結構性矛盾與社會性負面情緒以更為激烈更為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2012 年的輿情特點既有過往的延續,同時也凸顯著社會發展中的新特色. 文|官建文 高春梅 李黎丹 圖|郭雪穎 2012 年仍然是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高發的一年.危及社會穩定并具有公共性質的突發事件此起彼伏,網民在網絡社區、微博等社交媒體的持續評說、議論,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合力傳播,一次又一次引發輿論熱潮,而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事端、事件,則會被輿論推向更高更熱的態勢.本文研究的突發公共事件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天災人禍引起和造成的突發公共事件,另一類則是網絡時代特有的“突發公共事件”,如一些偶然發生的“小事件”借助網絡的放大而瞬間引爆輿論,演化為影響力大、涉及面廣的公共事件.本文依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論文范文網每日輿情相關數據進行初篩,進而根據百度高級搜索平臺及新浪微博平臺篩選出輿情熱度值在10000 以上的42 起突發公共事件作為研究對象,來探析2012 年突發公共事件輿情與應對特點. 2.012 年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特點 2012 年,輿情熱度值在10000 以上的突發公共事件中,自然災害類事件兩起;事故災害類事件4 起;公共衛生類事件15 起;社會安全類事件11 起;官員言行不當及腐敗行為引發的事件10 起.現實空間與網絡社會的交織,公民和網民的雙元性存在形式,使得轉型期積淀的結構性矛盾與社會性負面情緒以更為激烈更為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2012 年的輿情特點既有過往的延續,同時也凸顯著社會發展中的新特色: 第一,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結構性矛盾成為突發輿情的重要觸發因素,社會共性情緒與事件共振,使突發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為公共事件. 社會共性情緒既是輿情發育的緣由, 也是輿情擴散的動力.現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共性情緒會成為某個事件不斷傳播及其輿情不斷產生的內在動力.這也是各種涉官涉腐類事件會產生海量輿情并形成輿情廣泛擴散局面的重要緣由.涉官涉腐類事件一直是近年來輿論關注的焦點,包括官員言行不當、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等事件.2012 年涉官涉腐類突發公共事件呈增多趨勢,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實名論文范文、網絡爆料明顯增多.排在輿情熱度前十位的事件中,“微笑局長”手表門事件、重慶官員不雅視頻事件、廣州越秀區委常委毆打空姐事件、陜西鎮坪縣大月份孕婦引產事件等均屬于此類事件.跟蹤十八大后的網絡新聞報道發現,從十八大閉幕至去年年底一個多月時間,涉官涉腐類網絡事件,特別是官員腐敗事件多達23 起,多數源于網絡爆料,其頻度之高前所未有. 民生問題,特別是食品、藥品安全及拆遷等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的突發公共事件,其背后也都隱現著社會轉型進程中所帶來的問題,特別是“重經濟、輕社會”的傳統發展思維使得經濟利益訴求極端突出和強化,從個體到群體,從組織到政府,片面的經濟利益導向引發的危機與隱患層出不窮,也進一步加劇著社會的斷裂化趨勢與結構性矛盾.民生問題凸顯仍然是2012 年突發公共事件輿情的顯著特點,“毒膠囊”事件以1308533 的熱度排在去年突發公共事件輿情熱點的第三位.廣西鎘污染事件、寧波鎮海PX 事件、四川什邡事件、江蘇啟東事件均緣起于環境污染,后三起事件中,當地民眾圍堵市政府及交通要道,演化為論文范文件.云南巧家爆炸案、遼寧民警論文范文殺村民事件則均由拆遷問題演變為暴力事件. 傳播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許多內隱的社會問題通過網絡空間得到彰顯,交流與共享通道的搭建使民眾情緒得以匯聚發酵.情緒本身具有明顯的同頻共振規律, 網民在社會交往中會形成一系列特定的情緒, 這些社會情緒成為網民的一種生存狀態, 當某種事件與特定社會情緒相關聯時, 網民的社會情緒會被激發, 而事件又會反過來強化這一情緒, 形成事件與情緒的相互強化與共振現象.由于社會情緒的作用, 特定事件輿情會加速擴散, 并在擴散中加劇輿情烈度. 第二,在輿情累積與模式化認知中“事件鏈”現象異常突出,一件輿論文范文件引發多件同類事件,此伏彼起,輿情彌漫與疊加效應明顯. 發生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突發事件, 雖然具體情境各異,但也同時顯現著共性因素, 如涉官涉腐、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這些事件的不斷發生會在網民認知心理中得到強化和固化, 從而形成一定的認知模式,這種模式又會因為同類事件的再發生而被強化和突出,一旦發生同類事件, 網民的認知模式會在輿論的生發中發揮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突發事件本身已呈現出“鏈”化特征, 與網民特定的認知模式相互激發,輿情在彌漫中不斷疊加強化,形成洶涌的輿論潮. 突發公共事件“鏈”現象是2012 年突發公共事件的一大突出特點.“事件鏈”即一起輿論文范文件的發生往往會引發與之相聯系或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輿論文范文件的爆發,輿論文范文件之間呈鏈條分布,而非單一的散點分布狀態.“事件鏈”現象主要體現在由網絡輿論引發的涉腐事件及環保類論文范文件中,受輿論的影響與鼓舞,相繼出現新的爆料人,揭發同類人物、問題,引發公眾對現象的深入反思.繼陜西延安“8 · 26”特大車禍事故現場一張官員突兀的微笑照片引發“表哥門”之后,官員的“表”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網友又爆出福建廳長“表哥”;廣州番禹坐擁21 套房產的“房叔”蔡彬被揭發后,網友爆出深圳市龍崗區社區干部周偉思坐擁20 億元資產,擁有私家別墅、廠房、大廈超80 棟,被戲稱“房爺”;山東網友實名論文范文日照市東港區人大副主任陳文祥非法占有多處房產;次日,天涯社區爆出廣東順德公論文范文副局長周錫開擁有兩處房產,外加商鋪,價值上億元;鄭州爆出二七區房管局原局長的90 后女兒擁有11 套房產;合肥曝方廣云以親屬及他人名義非法套取侵占拆遷安置房136 套.這些爆料,盡管真假尚待查實,但它引來海量“圍觀”,形成了巨大的輿論潮. 環保類群體性突發事件,雖然具有相當的偶然性,但在同類事件中不同地域的行為主體會相互參照形成一定的行為模式,在客觀上呈現出“事件鏈”特征.2012 年7 月2 日,四川省什邡市群眾到市委、市政府聚集,要求宏達鉬銅項目下馬,最終達到目的.7 月28 日,江蘇啟東數萬市民論文范文論文范文王子紙業集團修建排污設施.10 月22 日,浙江寧波鎮海區又出現群眾反對PX 項目的集體論文范文.這些事件連續發生、相互交織,形成一波又一波強大的輿論疊加效應. 第三,網絡傳播強化認知的“信息繭房”,在建構網民集體認同的同時, 也凸顯著反向型認知.“無原則同情弱者”情緒仍在狂歡,“網絡流行語”成為互聯網上“弱者的武器”. 從網民認知態勢看, 網民群體尤其是論文范文網民群體己形成了一系列反向型認知, 如對政府、官員、專家等群體的話語或觀點傾向于從反面理解,而當結構性輿情因素發動時,網民往往會一邊倒地對弱勢群體無原則同情. 2012 年,網絡輿論場中“無原則同情弱者”的情緒仍在狂歡.3 月23 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惡性傷人案,一名17 歲男子持刀砍死一名27 歲實習醫生,重傷3 人.而某網站有6161 人參與的調查中,竟然有近2/3 的人(4018 人)表示“高興”!連殺人狂周克華,網絡上也有人為其叫屈,認為他是“英雄”,是“行俠仗義”,是弱者的反抗.這種無原則的情緒狂歡,反映出岌岌可危的社會關系結構,值得警醒和關注. 突發公共事件是網絡流行語誕生的搖籃,“論文范文”、“俯臥撐”等均是突發公共事件中衍生出來的流行語,這些流行語帶有調侃和戲謔的意味,網友在戲謔中體會到了藐視、突破甚至顛覆既有語言權威的快感.與往年突發公共事件中衍生出來的網絡流行語多以當事人的雷人話語命名不同,2012年突發公共事件中衍生出來的網絡流行語如“表哥”、“房叔”、“湘潭神女”等多指向事件中的當事人,“哥”、“叔”、“爺”在漢語中是對長輩、長者的用詞,“神女”在多數情況下也是贊語,網民以此稱謂貪腐者或疑似貪腐者,深藏諷刺意味,體現了弱者的無奈與睿智,正如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一書中描寫的馬來西亞農民,以裝糊涂、假裝順從、裝傻賣呆、暗中破壞等表達著弱者的反抗. 第四,網絡時代社會權力一定程度的轉移推動突發公共事件向“焦點事件”轉化,成為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出臺、勞教制度改革的觸發“機制”.在互聯網時代,更簡單和廣泛的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了群體意識,傳播技術的發展消除了信息的地方局限和集體性反應所面臨的壁壘,從而改變了公眾反應的范圍、力度,尤其是持續的時間,個體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開展社會協作,在信息流動中權力由傳統權威向論文范文階層有了部分讓渡,這點從突發公共事件向“焦點事件”的轉移可見一斑. 2012 年,“微笑局長”手表門和“房叔”蔡彬坐擁21 套房產等事件,使出臺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呼聲再次高漲,網絡輿論從對事件表象的關注轉向對制度的反思,傳統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呼吁官員財產公開.湖南永州論文范文者唐慧被勞教事件不斷發酵,引發了民眾、媒體、學者關于勞動教養制度存廢的大討論,輿論開始向在中國施行了50 年的勞教制度發起沖擊,事件直接推動了南京、蘭州、鄭州和濟南四城市勞教制度改革試點.陜西安康大月份孕婦被強制引產事件,則引發社會公眾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反思. 2.012 年度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特點 2012 年,我國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與微博等自媒體的進一步發展,使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傳播更快更廣,對各級黨政機構輿情應對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2012 年,政府部門在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方法和路徑上有所調適和探索,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政務微博“集團作戰”,開啟了多部門在微博矩陣中聯合辦公的新時代,為論文范文信息在輿論場重獲話語權的機制創新帶來新的經驗和啟示.繼2011 年中國“政務微博元年”之后,2012年政務微博延續了高速發展態勢,增長率和活躍度都迅猛提升.根據新浪微博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合發布的《2012 年新浪政務微博發展報告》,截至2012 年10 月底,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達到60064 個,比上年同期凈增41932 個,增長率達231%.截至2012 年11 月30 日,人民微博平臺經過認證的黨政機構和黨政干部微博數量超過12000個,12 家論文范文部委級機構微博和百名副部級以上干部微博在人民微博與網友互動.政務微博成為政府部門執政為民、為政親民的有力渠道.政府部門使用政務微博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有效回應網友訴求、積極辟謠,和網民良性互動,對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成功的貢獻率大幅提升,成為2012 年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的突出特點. 鑒于微博成為輿論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場域,政務微博積極介入民間輿論場,積極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輿情,為突發公共事件應對開辟了便捷通道.在“7 · 21”北京特大暴雨災害中,以“@ 北京發布”為首的北京市政務微博群徹夜運轉,將微博信息發布和抗洪救災同步進行,利用政務微博第一時間發布災情及救援的權威信息;第一時間回應網民訴求,線上線下聯動搶救災民;及時辟謠,避免謠言傳播引發的次生災害及負面情緒在網絡中發酵.“7 · 21”北京特大暴雨是2012 年政府部門運用政務微博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典范,2012 年的多起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都有政務微博的身影,政務微博成為相關政府部門主動介入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平臺,政務微博的及時介入及與公眾的良性互動為更好解決突發公共事件奠定了基礎. 其次,“ 微博秒殺”與“掩、堵、捂”現象并存,政府部門輿情意識增強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呈現出區域性的斷裂特征.網絡即時、迅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對政府部門應對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2012 年,政府部門回應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速度和力度都超過了以往.重慶市紀委對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事件的處理刷新了網絡論文范文的查處記錄.2012年11 月20 日,網上爆出不雅視頻;21 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論文范文微博稱“已關注相關內容,正在了解核實”;23 日,雷政富被免去北碚區區委書記職務并立案調查.從不雅視頻被網友論文范文到當事人被免職,僅僅間隔63 小時.有網友稱,“63個小時,一個正廳級干部被微博秒殺.”從天價煙書記周久耕歷時近半年被免職,到2012 年“表叔”、“房叔”歷時近一個月被免職,再到雷政富事件中的63 小時,政府部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態度與效率受到廣泛肯定. 論文范文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表現.以往政府部門對于論文范文件的處理多為忽視群眾利益的高壓方式,2012 年發生的幾起論文范文件卻顯現出與以往迥別的理性處置方式,其中結束于2012 年初的烏坎事件堪稱典范.在此次事件中,廣東省委沒有將烏坎民眾的群體行為加以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而是理解其利益訴求,派出工作組與村民進行理性對話和良性互動,最終使事件得到圓滿解決.在之后的啟東事件中,事件初始階段民意不被重視,而當輿論沸騰事態失控時政府部門才開始運用“妥協型思維”思考處理問題,值得反思. 我國正處于矛盾凸顯期,如果處理不好,尖銳的矛盾極易引發論文范文件,而借助網絡傳播,基于利益訴求的論文范文件也易于引起圍觀民眾的共鳴并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會給當事地方政府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特別是當傳統慣性思維下的決策激起強烈的沖突時,這種壓力會帶來決策上的另一個極端,甚至形成一種模式,即所謂的“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就社會矛盾的關系來說,一個好的社會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其制度和結構是堅固的,有容納社會矛盾的能力;第二,有制度化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聽取民意、科學調研的重要性,而當論文范文件發生后,政府部門要能意識到矛盾的利益訴求基調,而不再賦予其尖銳的“政治色彩”,尊重民意,在全國社會矛盾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使博弈與妥協成為解決問題的程序和原則. 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的思考與建議 第一,政府公信力和體制的基本價值基礎是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資源,十八大后,網絡論文范文進入高密度暴發期,如何及時回應、查處并予以制度化保障,是今后一段時間網絡輿情處理的重要內容. 2012 年,以“微笑局長”為代表的涉官涉腐事件多發,特別是十八大以后,涉官涉腐事件密集爆發,論文范文之風勁吹.從11 月20 日網友通過微博實名論文范文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到12月底記者實名爆料稱鄭州市房管局某官員女兒擁有11 套經適房,平均每兩天就有一起涉官涉腐事件爆出,其中多為網絡論文范文.20 多名官員被調查或免職,其中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成為十八大以來首位被論文范文調查的省部級高官.高頻度的網絡論文范文得益于十八大以來新的領導集體對論文范文敗的高度重視.可以預見,2013 年網絡論文范文勢頭不減. 綜觀十八大以來的網絡論文范文事件,相關部門能夠積極應對,及時做出回應,并主動邀請爆料人進一步提供詳細信息、協助調查,在查處速度上刷新了網絡論文范文記錄,但仍有一些地方部門應對網絡論文范文的素養亟待提高.面對密集爆發的網絡論文范文態勢,如何提高政府部門及官員應對網絡輿情的素養,及時回應并查處網絡論文范文、給民眾以交代,成為今后一段時間處理網絡輿情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互聯網日益成為群眾表達訴求、進行社會監督的重要平臺,“網絡論文范文”的成效有目共睹.“網絡論文范文——形成全民圍觀——最終倒逼內部調查”已形成一種固定模式.網絡論文范文的“風行”,也反映出我們的論文范文制度還有待完善,網絡論文范文應成為制度論文范文的補充,成為能夠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的信息渠道.當然,網絡論文范文也存在著謠言、中傷等不可避免的問題,在鼓勵論文范文形式的創新和鼓勵全民參與監督的同時,也應對網絡論文范文存在的“誤傷”等弊端保持警惕.總體來說,這種經網絡論文范文,由網民參與的網絡論文范文熱潮能有效補充黨和國家機關內部自我監督的不足,正改變著中國的論文范文格局,加強制度論文范文是新時期論文范文的關鍵所在. 第二、打破惡性循環的邏輯鏈條,規避“轉型陷阱”,建立利益沖突協商機制和民意表達機制. “ 轉型陷阱”是社會學家孫立平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像“烏坎事件”就是“轉型陷阱”的一種表現.違反規則和法治的事情積累多了,現在即使想用法治的方式來解決都越來越困難,因為弄不好就會引起連鎖反應.“轉型陷阱”在環保類突發事件中尤為明顯,2012 年,在短短三個多月內,我國連續發生三起環保類論文范文件,四川什邡出現論文范文件之后,當地政府在第一時間宣布停止該化工項目;江蘇啟東、浙江寧波出現論文范文件之后,當地政府如法炮制,也在第一時間宣布停止項目實施.2012 年發生的三起環保類論文范文件均遵循了近乎相同的演化模式:項目悄悄上馬——部分群眾發現后表示反對,相關部門置之不理——更多群眾上街——微博鬧大,全國關注——政府表示“耐心傾聽群眾呼聲,充分考慮民眾訴求”——項目下馬.三起事件與以前的廈門PX 事件、大連PX 事件等相互映照,強化了人們預期:通過正規渠道表達利益訴求難以奏效,采取非正常方式使事情鬧大才能實現利益訴求. 這些“一鬧就停”的項目,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一個悖論: 如果說項目立項、上馬是經過科學論證的、決策是合乎程序的,停止該項目便是首長意志、不符合決策程序的;如果說停止該項目是正確的,原來立項的決策和論證就是不科學、不正確的.在政府取消項目后,沸騰的民怨雖然暫時平息,但悖論和問題仍舊存在,唯有建立起科學的決策機制、民意表達機制和利益沖突協商機制才是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鏈條的有效路徑. 第三、建構網絡“人行道”,促進信息理性有序擴散;線下管理與線上管理結合,激發社會活力. 除機制的建立外,突破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壁壘,促進更為全面、理性的信息在全社會的流動,還需要建構網絡的“人行道”模式.在美國學者凱斯·R·桑斯坦看來,無論是物理空間的街道、公園,還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都屬于公共領域,都應像“人行道”一樣,可能會遇到種種意料之外的情景,不同的人群會體認到新鮮體驗;那些未經事先篩選而遭遇的情狀,會引發人們的言行互動.探尋不同網絡圈子的信息有效流通模式,能夠增加社會濕度,使社會更為理性和寬容.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信息發布低門檻、受眾廣泛、信息量大、實時發布、互動性強等特點,網絡成為促進政府與網民互動、通達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2012 年,政務微博在社會管理創新、政府信息公開、輿論引導、傾聽民眾呼聲、樹立政府形象、群眾政治參與、助力突發事件解決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將網絡的運用與管理納入社會管理體系,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將線下管理和線上管理巧妙結合起來,將民眾納入協同共治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 官建文 人民網副總裁、人民網研究院院長 高春梅 李黎丹 人民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