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2019年3月24日下午,在武漢大學教五教學樓旁,安保人員與兩名賞櫻花的青年男子發生肢體沖突,引發輿論高度關注。25日上午,武漢大學就此回應稱:兩游客中一人未辦理預約賞櫻手續,發生沖突前曾對女性安保人員進行言語挑釁。相關輿情量在3月25日達到頂峰。 一、事件回顧 二、傳播分析 2.1 輿情趨勢 此次事件輿情趨勢大體呈正態分布,事件發生當天信息量較少(部分在校學生發布的爆料性源頭信息已被刪除),事件發生次日,伴隨武漢市公安局珞珈山派出所、當事人以及武漢大學新聞中心的回應內容相繼發布,相關輿情量到達頂峰。值得注意的是,@頭條新聞、@搜狐新聞、@鳳凰網、@新京報等媒體官方賬號發表“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安保人員毆打”相關短訊,引網民的關注點聚焦于其中一被打男子“穿和服”的特征,網民紛紛為該男子“鳴不平”,質疑校方處理不當;直至25日晚間,@武漢大學發布官方回應,稱兩名涉事游客實因“一人未預約”“強行闖門”“辱罵安保人員”等行為才引發沖突,由此輿論場風向發生轉變,部分輿論質疑媒體“帶節奏”,有意引導公眾關注沖突原因是被打男子穿“和服”,但同時,也有媒體指出武漢大學官方回應未提及被打男子穿“和服”情節,有避重就輕之嫌。 2.2 傳播平臺 由上圖可知,有關“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毆打”的信息中,傳播量排前三的平臺依次為微博、新聞客戶端、論壇。據公開信息顯示,微博平臺為此次輿情事件發酵的起源地,也是相關信息的主要聚集區,平臺內個別在校學生的發言成為引發輿論關注的最初源頭,而后@澎湃新聞、@頭條新聞、@新京報等媒體博主的積極發文與@祝佳音、@連鵬、@王志安、@科羅廖夫等粉絲數超百萬級的名人大V參與討論,成為引爆輿論的重要因素。 此外,對比近期發生的其他熱點事件,此事件的論壇傳播量排名有明顯提升。通過分析平臺內信息可以發現,“男子穿疑似和服進武大賞櫻被拒,和安保人員發生激烈沖突”“太可怕了!穿和服進武大賞櫻花被安保人員打,還有一堆人說打得好的”兩篇“百度貼吧”的帖子熱度較高,回復帖均達千篇以上,網民主要就“愛國問題”“男子穿的是否是和服”“男子被打真正原因”等進行持續爭論。(注:其他平臺包括視頻、數字報、問答等) 三、媒體報道分析 39%的媒體報道傳播沖突原因為有人未預約且辱罵安保人員。針對武漢大學于3月25日晚間發布的官方回應內容,“中國新聞網”“新京報網”等主流媒體均進行源發報道,央級媒體“人民網”“新華網”及門戶網站“新浪網”“網易網”的轉載報道也加速了校方聲音的傳播與擴散。 20%的媒體報道傳播沖突原因為被打男子穿“和服”。在沖突事件爆發初期,“新京報網”“上游新聞網”等媒體所發報道引用當地民警及校園工作人員回應內容,直指沖突原因或為被打男子穿“和服”,一度引發大量媒體熱轉,如《男子疑因穿和服進武大被打 保衛部:櫻花季禁著和服入校》《青年男子被指穿“和服”進武漢大學賞櫻花和安保人員發生肢體沖突》等。 18%的媒體報道呼吁厘清愛國邊界,提出對待此事不必上綱上線,應該讓無關因素“脫敏”,如“光明日報客戶端”發文《穿“和服”賞櫻被打,避免民族情緒“擦槍走火”》稱,時下,民眾的愛國情緒高漲,但一些人的表達方式還不夠科學,心態還不夠成熟。穿和服賞櫻花,與愛國與否實在沒有必然關聯。真正的愛國,絕非打砸日系車輛、抵制購買日貨、毆打穿和服者那般膚淺、激進。相反,它應該內在堅強篤定,外在理性、務實、包容,有一種成熟的大國心態。 10%的媒體報道關注和服與漢服的區別,如“中國新聞網”發布《武大賞櫻男子因服飾被打 和服、漢服有何區別?》稱,漢服袖子一般較長且寬大,可覆蓋整個手掌,鋪開后呈梯形;和服袖子較短,長度到手肘手背不等,但基本都露出手掌,鋪開后呈矩形。此外,有文獻資料顯示,所謂傳入日本的“吳服”,并非指服飾款式的傳入,而是相關手藝及技術。 8%的媒體報道強調勿忘國恥,如“東方網”發文《穿和服賞櫻被拒 不該由武大來背鍋》,文稱,當大多數人抱著賞櫻的單純心態去武大時,也有一些人面對盛開的櫻花溫習歷史,看到恥辱,穿和服的人就會引起這部分人心理不適。與其苛責武大,不如反思更多,不忘國恥和愛國一點都沒有錯。 5%的其他媒體報道則主要認為武漢大學官方回應含糊其辭、關注高?!熬包c化”問題、呼吁各方理性看待此次事件等。 四、網民話題分析 在相關網民言論中,傳播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安保人員毆打的言論居多,占27%。3月25日,@鳳凰網、@全球新聞熱門資訊、@新浪視頻等發表博文稱,武漢大學安保人員與兩名賞櫻花的男子發生肢體沖突。據視頻顯示,穿著類似和服服裝的男子和另一男子被4名安保人員按在地上,大聲重復喊著:“憑什么打人?”“我穿的是唐裝?!钡?,引起網民關注及轉發。 23%的網民言論探討沖突原因,網民主要針對兩方面原因展開討論。部分網民認為沖突的直接原因是其中一名游客未辦理預約手續,強行進入教學區,且不聽安保人員勸離而產生沖突。另一部分網民認為曝光視頻中出現“唐裝”“和服”等字眼,同時兩名游客中有一人身著類似和服的服裝,且安保人員稱不能穿和服進入,所以此事的直接原因是和服問題。網民認為,不論是唐裝還是和服,對于武漢大學這種高等學府來說,禁止他國文化都是一種不包容、不接納的態度,作為名校這是大大的敗筆且對公眾形象是一種損害。另外,網民認為武漢大學在2002年出臺的禁止穿和服賞櫻文件規定不合理,對于某些網民把問題上升到愛國情懷、家國仇恨方面的想法過于上綱上線,并反問對于過去的歷史,我們究竟應該仇恨?還是警惕戰爭?還是抵制如今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奧? 17%的網民言論聚焦武漢大學回應賞櫻沖突。武漢大學官方微博@武漢大學發布回應總結為:兩名游客與校園安保人員發生沖突是其中一人未辦理預約手續,并且在女安保員的勸離中言語挑釁,隨后男性安保員加入勸離并發生肢體沖突,二人被強行制服?;貞唤洶l布,立即引起網民探討。網民指出:視頻里安保人員的確指責的是穿和服,武漢市珞珈山派出所回應新聞采訪時也稱沖突起因系其中一游客穿著類似和服的服裝入校賞櫻,校方回應明顯就是在洗地及顧左右而言他。另外,武大的做法著實令人心寒,用日本贈送的國花吸引人氣、打學校知名度,又靠排斥一件衣服增加國民好感度。此外,有部分網民爆料稱,有一些穿著和服且有禮貌的小姑娘也被攔下了。 13%的網民言論認為此事為網絡噴子及無良媒體帶節奏。在@武漢大學回應帖下,部分網民評論稱,到現在,我只看到了某些只為了蹭熱度的無良媒體,毫無原則、毫無底線。同時還指出,《新京報》的報道有帶節奏、標題黨、利用民族情緒制造輿論熱點等嫌疑,更有營銷號亂帶節奏,導致事件離真實情況越來越遠。此外,部分網民認為現在的媒體亂象叢生,希望出臺相關規定明令禁止。 11%的網民言論探討安保人員做法。有網民指出,無論事件的本質原因是和服問題還是預約問題,安保人員的打人行為都是不應該的。即使游客有過激行為,但身為安保人員,打人及以暴制暴都是下下策,作為高等學府的武大,安保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此外,有網民指出安保人員這種“民族沙文主義”“無腦仇日”,肯定是另有其因,希望深入調查。 9%的網民言論關注“武大櫻花的來歷”“希望武大櫻花節不對外開放”“唐裝與和服的區別”“武大每年籌辦櫻花展的費用問題”等。 五、社會情緒分析 由上圖可以看出,全網有關“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毆打”的網民言論中,負面言論占74.6%,主要是質疑武大回應顧左右而言他、猜測無良媒體帶節奏、指責武大安保人員動手打人的行為、指責武大禁止穿和服進入賞櫻的規定不合理等。中立言論占9.9%,主要是探討武大櫻花的來歷、談論和服與唐裝的區別、傳播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毆打等。正面言論占15.5%,主要是支持武大禁止穿和服賞櫻的規定、抵制把武大問題上升到民族情緒層面、呼吁文明賞花等。 六、武大櫻花“劫”盤點 七、總結 每年春分時節,武大珞珈山櫻花盛開,既有梅之幽香,又有桃之艷麗,引來無數游人駐足觀賞。然而,游客“搖樹折花”“踩樹拍照”“穿和服照相被罵”、商販“出售劣質道具”等“櫻花問題”不斷成為武漢大學的“櫻花劫”。近日,一則“男子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毆打”的消息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大量媒體和網民圍繞“有無預約”“和服還是唐裝”“著和服進武大賞櫻是否應被禁止”“武大回應賞櫻沖突”等話題展開討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極端愛國主義”“民族情感””“精日”等議題。 1.遇事需理性思考,切忌被輿論“帶節奏” 個體的社會性決定了其必然身處于某一種輿論場內,當下日益復雜的輿論環境下,或許很多人意識到自己曾經被一些輿論“帶節奏”,繼而發表一些主觀性極強的言論。在此次事件中,部分網站或自媒體公眾號為了曝光率和關注度,在宣傳時,刻意將“安保人員與游客”之間的沖突扣上“極端民族情緒”的帽子,對視頻進行剪輯以及強行帶節奏,從而賺取流量,至于沖突的本質原因是否是“和服”似乎已經無足輕重。上述做法,導致了部分網民的極端仇日情緒被煽動,從而發表一些非理性言論,失去了客觀性以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此,我們需倡導理性回歸。首先,少看標題、內容過于情緒化的文章,其次,對只會發非黑即白信息的媒體、賬號,需謹慎。再而,“吃瓜”需冷靜,保持思考的自主性與邏輯的嚴謹性,不被動的全盤接受。最后,避免“首因效應”“過度聯想”等。 2.身著和服并不足以判定“精日身份” 兩名游客的遭遇,輿論最初認為沖突緣于“男子穿和服賞花”,從而上綱上線到“精日”以及“狹隘民族主義”范疇,引發大量爭議,部分自媒體文章甚至將這一行為等同于“在‘哭墻’身著納粹軍服”。事實上,有關武漢大學櫻花節的爭論由來已久,而這與武漢大學櫻花種植歷史有著莫大的關聯。為避免因歷史因素產生沖突,武漢大學從2002年起,就出臺了相關文件,穿和服不能入校園賞櫻花。但圍繞著“櫻花節”,從2005年一些青年人在櫻花大道上向觀光者散發“勿忘國恥”傳單事件到2006年“國恥之爭”再到2009年“穿和服被轟趕”和當下的“穿和服被打事件”,均彰顯著“極端愛國主義”的受眾之廣。然而,對此,我們還需進一步討論,雖然和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穿著和服”能否被簡單地被貼上“精日分子”的身份標簽? 如果我們參考近年來的“精日事件”,如2017年四行倉庫日軍照事件、2018年紫金山日軍軍服拍照事件以及“潔潔良”事件等??梢园l現,“和服”不等同于“軍服”,同時,該男子亦未發表相關精日言論,故即便該男子身著和服去觀賞櫻花,似乎也不能判定其“精日身份”。穿和服賞櫻花,與愛國與否實在沒有必然關聯。這一事件亦警示我們需厘清愛國主義邊界,防止被道德綁架。同時,亦真心希冀,櫻花節少一些互撕和內耗,多一些寬容與理解。 3.校園景點化有利有弊,需注重權衡 武漢大學櫻花“名片”、華中農業大學桃花和油菜花“名片”、華中師范大學桂花“名片”,此外,廈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其豐厚的人文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學校園的開放,甚至被“景點化”,一方面展示了其包容開放的心態、肯定了校園環境建設、增強了師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從而提升了競爭軟實力。但同時,亦加大了校園管理難度和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正常教學秩序,譬如,武漢大學的巨額“櫻花賬單”,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正常秩序以及垃圾清理。面對這一治理難題,值得社會各界思考。對于大學而言,加強校園管理與引導不失為一種手法,比如可以通過增加志愿者、設置指示牌進行引導服務等,此外,亦可采取收取門票、預約等措施限制分流。對游客而言,加強文明意識、提升自我修養,在欣賞美景之余亦可充分感受大學豐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