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件剛剛在網上出現時,我就知道要火的。從新聞來說,女研究生哭訴、奔馳車主維權這些單個都是新聞,何況還湊一起了。畢竟國內很多人是開不起奔馳的。奔馳一向是高大上的象征,這在輿情上已經形成固化印象了,這是奔馳這個品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印象。從輿情上來說,只有大企業,知名企業談得上輿情,那些連名氣都沒有的主體是巴不得被大家關注的。這屬于輿情上的怪現象,我稱之為“輿情無感”。比如,景區對輿情就不是很畏懼,因為景區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無生命的主體,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呼父母,人們在潛意識里覺得讓一個無疑使的主體背負責任有悖常理,實際上景區是有管委會的,有運營公司,天下的一切事,是純天災的時候少,大多數時候是人禍。 我們對外企一直是仰望的。但就輿情而言,奔馳這次的應對之糟糕,讓我這個自封的一流輿情分析師覺得不過如此。前不久出事的波音,表現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從網友提供的信息來看,這家店有背景,背景很硬。但我從微操層面講一講問題吧,維權女車主簽了合同付了首付提出換車,這是合理訴求,但對4S店來說,換車得重新從廠家訂。買過車的都知道吧,4S店現車是不多的,換了車之后這輛換下來的車怎么處理,另找買家,那就只能低價出售了。其次,金融服務費的問題,車主說自己可以全款,但店家要求她一定要貸款,因為貸款產生利息呀。現在的汽車廠家直接通過這個方法來賺取利息,一方面能盤活自己賬面資金,一方面能獲得利息收入和獲取購車人的財務信息,何樂而不為,造車賣車才幾個錢。至于那個金融服務費,就有點不道義了,那應該是給銷售的提成,但銷售提成不應該是公司給么,讓消費者買單,真他媽的呵呵。再次,這位女車主被坑的,可能還有保險。保險市場競爭激烈,這家五千,可能那家就只要四千,有4s就聯系三家保險公司一起入駐,表面上給了客戶選擇權,但簽合同的時候就告訴你只能在他家買,還讓你付預付款,然后不管那家統一賣你五千,消費者大多數都是第一次購車,不清楚情況,肯定被宰,這傷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監管部門也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監管方式,畢竟4s店上稅了,部分公職人員和老板還是喝過酒的好兄弟也不好說。 各行各業坑害消費者的潛規則是普遍存在的,有點甚至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說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吧,去年我腿髕骨錯位了,就是脫臼,那個時候我很疼,還很恐懼,覺得自己要是就這么瘸了怎么辦呀。后來救護車來了,一上車就跟我說最近的醫院,離我一公里沒床位了(這是放屁,急診只是貴一點,永遠有床位),問我要不要去某醫院,那家醫院我知道是個莆田系醫院,所以我堅持不去,并表示我認識最近那個醫院的醫生,并且輕描淡寫透露了我所服務的單位,最后我終于沒被宰,服務也不錯。一個人遇到那種情況,前來救護的人就是你最信任的人,可他們竟然想著把你往莆田系醫院拉,因為有回扣,那就糟了。終究這個社會會變成一個互害型社會,畢竟誰還沒有點社會分工,哪個行業沒有潛規則呢。 奔馳的事件發酵到這個程度,最終退車退款,這是一個好現象。車主在非社交媒體時代或許求助無門,或者有管理的機構但效率低下,訴諸輿論之后,效率提升,領導重視。但這暴露的是各法律法規落實不到位,多年前我們就在旅游領域提過淘寶物流追蹤式的維權服務,此事誰受理了,聯系方式,到哪一步,在云南這個理念已被落實并作為產品推出了。但出現這樣的局面,沒有最終獲益者,該事件女車主對話奔馳高管時,領導全程咳嗽,此前監管缺位,領導也很心虛呀。這位女消費者,付出時間成本,成為被圍觀的對象,維權成本太高了。這年頭企業不懂輿情就不要做生意了,國務院都發文說三小時黃金處置時間了,這些企業還在拖。但總體來看,這一個又一個的事件教育了國民,給政府以鞭策,給企業以壓力。靠坑蒙拐騙賺錢的時代,真要一去不復返了。最后,在店大欺客面前,買得起奔馳的中產女研究生也只有哭得份,大家努力點,別讓這種事再發生了。該事件的負面輿論情緒昨日達到峰值并開始回落,正面輿論情緒走勢一樣,看來奔馳沒少收買媒體呀。負面輿論情緒只占比50.3%,奔馳的公關團隊沒少做工作啊。成效顯著,一開始小瞧你們了。